Image

宋代之前没有棉花,古人冬天睡觉的时候,如何抵御寒冷?

Image 2020-06-22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杜甫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岑参说:“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三位唐代诗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冬天天气的寒冷。那么宋代以前没有棉被,古人怎么御寒呢?

准确地说,宋代以前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所以宋以前并没有“棉”这个字,只有作为丝织品的“绵”。虽然没有棉花做不了棉被,但这并难不倒伟大的古代人民,他们是非常智慧的。

就地取材,皆为我所用

众所周知,古代的社会生产技术并不发达,不能向我们现在一样,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有的网友甚至幽默的说这条命是空调给的。古代就不行了,他们连电是什么都不知道呢,更别说空调了,俗话说山人自有妙计,来看看古人的御寒之术。

盖:穷人和富人在生活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御寒的方式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比如“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就是古代穷人用的办法。将芦花或者柳絮装到被子中用来御寒保暖,虽然比不上棉花,但是依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铺:古人都讲铺盖,有盖了肯定得有铺的东西,聪明的古人还会用干稻草来铺床。他们将稻草收集起来,天气晴好时把这些干稻草放到太阳下去晒,等到天冷时正好用来铺床,既经济又暖和。对于条件不好的人来说,这个非常实用。

衣: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穿一种叫做缊的衣服,这种衣服是用新旧混合的绵絮做成;还有一种用粗布做成的衣服被称为“褐”:《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或曰褐,枲衣也;一曰粗布衣也。”

富贵人家,“保暖自由”

相比穷人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富人们的生活相对要舒适些,基本可以实现“保暖自由”。

椒房:最有名的就是西汉时期的椒房殿了,在宫殿的墙壁上用花椒和泥涂壁,具有防寒保暖的作用,同时因其芳香的味道可以保护木质结构,能有效的防虫。相传椒房殿是皇后的殿室,所以“椒房” 也成了皇后的代称。

衣物:苏轼说“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古代的有钱人很多都会选用动物皮毛来御寒。因为动物都是生活在野外,需要打猎来获得,所以一般价格比较昂贵,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一些有钱人会将皮毛填充到被子里,盖在身上;还有些人会将整张动物皮毛铺在身下,一样很保暖;当然最直接的方式还是穿上它。

暖具: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就是在火炉的启发下演化而来的。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天,手里拿着一个小火炉岂不暖到心里了。除了火炉,富贵人家还有炭盆用来保暖,里面装着慢慢地木炭,把火烧的旺旺的,肯定暖和。但是穷人也只能望而却步了,从卖炭翁的境遇我们就不难看出。

当然古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御寒方式,比如秦朝时就创造了火墙、火炕、壁炉来取暖;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坐北朝南,也是通过采光来取暖。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古人的很多智慧到现在仍有体现。比如火炕在东北就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即便是数九寒冬,到了东北的火炕上即便是穿着短袖也不会冷。你那里还有什么御寒方式吗?欢迎分享。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