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前门大街除了“逛吃”还可以很“博学”

Image 2020-07-01

说到前门大街

那可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了

明嘉靖二十九年

也就是1550年

修建外城之前

这里可是皇帝出城的御路

老百姓俗称“前门大街”

其实当时在

明、清,乃至民国的时候

这里的官方街名叫正阳门大街

直到1965年才约定俗成

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提到这里您想到的

一定街边两侧那些

每个都有一摞历史典故的

中华老字号

他们关系着

老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柴米油盐酱醋茶

无不包容其中

他们传承着匠人的精神

几百年如一日的

钻研着自己的那份手艺

其实随着前门大街的改造

很多老字号也转变了思路

不光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下功夫

还承载了很多非遗传承的历史责任

他们纷纷搜集藏品

在寸土寸金的店面里辟出地方

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行业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其中的两家

感受这里的非遗文化

和浓厚的历史底蕴

城 市

文化范

老北京人的“头”等大事

北京人讲究“礼儿”&“面儿”

自己头上的这点儿“面子”

大家就交给了“盛锡福”

盛锡福帽店创办于1911年

创办人叫刘锡三

他在洋行里干了几年

于是决心攒钱干自己的买卖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

刘锡三就别人合股开了一家

盛聚福小帽店

苦心经营了六年

买卖越做越大

于是又独自开张了

盛锡福帽店

盛锡福帽子种类众多

其中有三大特色

皮帽、草帽、毡帽

盛锡福靠草帽起家

皮帽扬名

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录中国冠帽文化的发展史

促进帽业文化建设

推动帽业的健康发展

更好的向国内外介绍和宣传

中国的冠帽文化

扩大我国帽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盛锡福于2012年7月

在盛锡福前门店成立了

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的建林

不仅填补了中国帽文化博物馆的空白

还成为国内收藏冠帽文物及品种

最多最全、最丰富的单位

使人们对中华冠帽文化的

博大精深感到自豪

通过对文化的认知

增强受众的爱国热情

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

也成为了

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规模的专业帽业展馆

● 镇馆之宝 ●

以前听相声里总形容,说一个人奢侈高贵,讲究“海龙的帽子,觳(hú)觫(sù)的大衣”,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里就有一顶“海龙的帽子”。海龙是一种稀有的,在深海5000米以下的动物。生长在寒冷的地方,如美国、俄罗斯、丹麦等地。他长得像海獭,身长和海狮、海豹差不多,最大的有一人多高。最好的海龙,应是深咖色,四平毛。(毛、绒平滑均匀,针儿长短一致,漂银针儿)盛锡福采用传统制帽方法,每顶帽子都是用貂或獭身上最好的后座位置做帽子。所有帽子的选材全部是上等公貂或公獭。每顶帽子的里衬里都加有60克的蓬松棉。蓬松棉具有保暖,定型,坚挺的作用。

在这里还有一件镇馆之宝,那就是“金丝草帽”。这顶帽子采用的“金丝草”原产于菲律宾吕宋岛,多年水生植物。早年由智慧勤劳的人民利用其皮经特殊加工取其筋用来编制各种生活用品,故称“筋丝草”筋丝草色泽淡黄,光润雅致,软细而富有弹性,人民用来编织帽子,其效果更独领风骚,深受人们的青睐,冠称为“金丝草”。生于河边,墙隙,山坡潮湿田,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制作过程,,每顶帽子都有70—80岁以上的老技师手工编织,最快需要用近半个月时间编制而成。

城 市

文化范

广誉远:修合虽无人见 存心自有天知

广誉远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

中药企业

它的前身广盛号药店

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

也就是公元1541年

距今已经将近有480年历史

是我国现有文字记载

最早的民间药店

在清代广誉远与

广州陈李济(1600年建立)

北京同仁堂(1669年建立)

杭州胡庆余堂(1874年建立)

并称为“四大药店”

并始终遵循着那句古训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以良心制药,以人品售药

珍惜声誉犹如珍惜生命

在2004年

他们的名药龟龄集

就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保密局

认定为“国家保密品种”

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

苏州雷允上六神丸

一起并称中药四大保密配方

而且还被认定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首批“中华老字号”

除了这“龟龄集”久负盛名

他们还有一种药叫“定坤丹”

看看它的使用者都有谁

乾隆赐名“宫闱圣药”

定坤丹始创于清乾隆四年,乾隆皇帝为留住后宫三千佳丽的青春样貌,舒解抑郁而生的妇科疾病,下诏修合妇科圣药。当时天下名医芸萃,内廷御用药师云集,众医药师集思广益,终成神药,付诸临床,屡见奇效。见到嫔妃郁疾全消,面露朱颜,青春再造,乾隆大喜,遂御赐药命为“定坤丹”,意即“坤宫得到安定”。同时将定坤丹列为“宫闱圣药”,专供内廷皇族使用。

慈禧御笔“平安富贵”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京都,慈禧太后西行避乱,途中妇科病复发,疼痛难耐,服用太谷县令进奉的两粒定坤丹后,方才消除疼痛,慈禧感念此丹功效神奇,御笔亲题“平安富贵”,使定坤丹流芳百年。

● 镇馆之宝 ●

这套清代的《明堂铜人之图》针灸挂图,是广誉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套挂图最早刊刻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1年),是《针灸大成》的作者杨继州,在当时的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的鼎力协作下绘制而成,并与《针灸大成》一书同时刊行于世,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可惜后世流传中残损了,之后为了方便学习几经重刊。博物馆的这套是清康熙四年刊刻的,图上人物形象生动,文字疏朗,经脉走向清晰,阴阳各经均用不同符号连接,区分明显,各经腧穴用不同颜色标识,检索方便,是广大针灸学者研究人体穴位的重要参照图。

西晋王叔和撰成了《脉经》,传承了《难经》的寸口脉法,并提出了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展柜里的就是《脉经》,这半部明代的《脉经》是广誉远博物馆的第二件镇馆之宝。它是明代赵府居敬堂的刻印本,开本敞阔,笔画端劲,行格疏朗,洁纸漆墨,极具明代藩府刻本大气隽逸之风。

《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著,全书52卷,收藏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是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的大成之作。这套《本草纲目》是清代的刻印本,从书上的字迹和图画的线条能够看出,刻工的技术是很娴熟的,全套书籍每一页的字迹都干净清晰,说明是书版刻好后最先刷印的几套,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是很难得的,所以这套全本的《本草纲目》是广誉远博物馆的第三件镇馆之宝。

希望等疫情结束后,您可以有机会重新听听今天的节目,带着节目里的这些故事,去前门大街上这些独具特色的行业博物馆里去逛逛,去感受非遗文化,感受匠人精神的执着。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