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微云山.文旅】“密州四曲” 之二:思念“峨眉山月”

2020-07-10

思念“峨眉山月”

文/易旭东

两月过去。治蝗斗争取得积极效果。

“县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蚕妇过初眠”。

诗中,自注说:“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熙宁八年(1075年)上元节(正月十五)来临。

彤云垂野,灯火萧条,闾巷冷清。

冬天,荒凉,只有过年时,才出现昙花一现的喜庆。放眼望去,密州城灯火稀疏,一派荒凉萧条之象,和灯火阑珊、游人如织的杭州相比,毫无过节气氛。笼罩在一种悲凉心境中。

上元之夜。

无好酒,无佳肴,连续两年闹蝗灾、旱灾。

苏轼面对枯木残雪、萧瑟和孤寂。

寂寞,没有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用武之地,没有朝中大臣,特别是皇帝的理解。

举头望月。见过了杭州的热闹,看密州自觉凄清,颇为感慨,繁华杭州的月色明媚动人,而齐鲁山城的密州,月也显得凄冷。没有西湖风光的美丽背景,思念也缺少明亮的色彩。

写《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元宵夜,满城男女游赏,游人如织。

明月如霜。杭州城的元宵夜,满城男女游赏,游人如织,在灯火的辉映下,俊男靓女各个满面春风,顾盼神飞,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富贵人家繁奢,“帐底吹笙香吐麝”。

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的诗情。

他,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

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人流连。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 ,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意象凄惨,却流露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写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境况不佳。政治信仰与文化信仰面临拐点,已经值“不惑”之年,又经历了丧母、丧妻、丧父,政治上依然不得意,面对官场险恶、仕途“夜茫茫”,不得不深思人生和现实的关系。

他,开始思念家乡和亲人,

爱屋及乌。婚姻太过美满,从妹妹的身上看到姐姐的影子,思念起王弗。

依旧一往情深。

王弗谢世已经10年。

10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饱尝生者人世的辛酸。在清冷的明月下,幽幽的松林中,愈加思念亡妻,柔肠寸断。知道,妻子也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令人哀惋欲绝。

性感男人?有情,有义,有泪,有痛。

真正爱情?相怜,相惜,牵挂,呵护。

哀思深挚。思念终于化成了梦境:王家后院的小轩窗前,美丽的王弗正对镜梳妆,淡墨染不出的款款风情,从容不迫。19岁时结发的妻子,粉脸含羞,娇态闪烁,温柔贤淑,恩爱情深。

10年后,王弗去世。

又是10年,发妻进入梦中。

独坐短松冈。

夜晚,月色惨白。

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落寞。

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才回到这里,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再好好看看魂牵梦绕的女子。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

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呼唤。

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转身。

悲痛、伉俪情深?

醒来后,惟有泪千行。痴望许久,于是,含泪挥毫,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写下了千古绝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缅怀挚爱的王弗。

他,为前妻写悼亡词时,身边的继妻王闰之知道,也看得懂写的词。

她,不怪他,一点不怪他,默默无言,看着他,转过身来,满脸泪水……

不为别的,只为这样一个深情的丈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心灵的恣情一恸,方显深挚、深厚,方能千古共记情重。

王弗泉下有知,死也瞑目了。

最幸福、成功的女人。

多情,与柳永的多情不同。在同一时间,柳永同时爱着多个女人,而他的多情,是在不同的时段,一心一意的爱着一个女人。柳永是多情浪子,他是千载难逢的好男人。

相逢总是有一别,更何况天命无常。

“苏门六君子”的陈师道,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

确实能看到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对王弗用情之深,至今感人肺腑。从“唤鱼联姻”,到“唯有泪千行”,与王弗的爱情,一曲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可称千古第一深情词。

他,无时不在思念哺育成长的故土。

于“奋厉有当世志”的一生不悔追求中,常常“故国神游”,慨叹“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直到“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举目之间,在密州一次次雨过天晴时,“秀拔五岳”山影就会映入眼帘。

潜移默化。受峨眉山的影响很深。

每当此时,依稀的山影,总能激起想象无尽。

峨眉山,家乡一个不可分割的“意象”。

对密州境内的“障日山”,不吝笔墨。

障日山,又名障日峰,位于诸城东南25公里处的林家村镇,海拔470米,因山的东面上午十点以前,不得见日光而得名。见形状类似峨眉,“唤作小峨眉”,想像成家乡的峨眉山。

作《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寄托思归心意的山峦。

春来六十日,笑口几回开。

会作堂堂去,何妨得得来。

倦游行老矣,旧隐赋归哉。

东望峨眉小,卢山翠作堆。

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这年闰月,春来六十日,是三月中旬,到密州已经三个多月。他,看到了卢山,实为障日山,误以为是卢山别峰,便联想到了峨眉山,想回到家乡去。

峨眉情结。

不是单纯的思乡,包含着仕途的不如意,产生的淡淡感慨、忧伤。

接着,写了《卢山五咏》,自注,“其状类峨眉,但小尔”。

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

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

自己只是一个客人。

虽名为“障日峰”,又怎能遮挡对故乡山水的眺望。

之五《障日峰》头二句,有两种解释。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分明很远,却说“自不远”,意味障日峰遮不住太阳,长安可以见到,成都平原也仿佛也可以见到,引起思乡之情。

长安喻比开封,代指朝廷。开封并不远,障日峰当然挡不住;开封虽然不远,想去却去不了,更加想念家乡。“苦”字,说明思乡殷切。开封去不了,想到那里去施展抱负,不可能。

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苏轼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

共同的乡土因缘,峨眉山月是共同意象。

初离成都平原,李白有《峨眉山月歌》,写得乡思荡漾,空灵入妙。30年后,流放夜郎赦归,在黄鹤楼送四川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苏轼也把思乡之情,赋予峨眉山月,《送运判朱朝奉入蜀》诗,“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送张嘉州》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借用李白诗,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表达念乡情感的最好载体。又借鉴李白的思维方式,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设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深化为人伦亲情中,既有缺陷、又有期待,却魅力无穷的美。

也是思乡之曲,同样有“峨眉山月”的影子。

阔别10年后,元丰八年(1085年),经“乌台诗案”的磨难和贬谪,“复朝奉郎知登州”,再次来到自己多年梦魂萦回的密州,作《次韵徐积》一诗中,再次写道:“若说峨眉眼前是,故乡何处不堪回。”再次抒发对“障日峰”的眷恋之情。

写了两封家书与叔丈王庆源。

第一封中说:密州“虽有江山风物之美,而新法恶密,风波险恶,况味殊不佳。”官场险恶,时刻提心吊胆,稍不留意,便有杀身之祸,苦处难以言说。“居闲食不足,从官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

引韩愈之言,向叔丈倾述矛盾心情,尽倒苦水。

由衷发出,“何时归休,得相从田里,但言此,心已弛于瑞草桥之西南矣”。

在第二封中,又慨然地说道:“但时登高,西南引领,即怅然终日。近稍能饮酒,终日可饮十五银盏。他日粗可奉陪于瑞草桥,路上放歌倒载也。”

有时,只要登高遥望故乡,便会怅惘一整天。

多希望陪伴叔丈在瑞草桥畔,一路放歌,醉卧道旁,过闲云野鹤似的自在生活。

他,在不同时期的家书中,无不提到瑞草桥。

特殊、深厚的情感。与发妻王弗相恋之地、美满姻缘的见证。

思乡思归情切,还表现在《寄黎眉州》一诗中。

胶西高处望西州,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田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如在眼前。将瓦屋山和峨眉山对举,梦回萦绕的家乡山水。

黎眉州,名錞,字希声,四川省广安市花桥镇人,庆历三年(1043年)进士。

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询问中书令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欧阳修回答:“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二子皆名载一时也。”同年,召黎錞入翰林院,以备顾问,辟为侍讲学士,掌制诰兼太常礼院。在人才云集的京师,名噪一时,众多学士均视他为“大儒”,世称“黎錞以经术扬名于世”。官至枢密史(相当于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世代书香巨族,谨厚淳朴,以诗礼传家。一生致力经学,经学名家,研究《春秋》的儒者,著有《春秋经解》。生性质木,行动迟缓,被刘攽戏为“黎檬子”。

他,不知“檬子”系树名,不以为意。一天,与朋友骑马过集市,遇见一卖檬子树的人大声叫卖“梨檬子”,才猛然省梧,为自己的“迂”而捧腹大笑,差点从马上跌下来。传为趣闻。

父亲苏洵的老朋友。

在《远景楼记》中,苏轼介绍:“太守黎希声,先君子之友人也。”

熙宁八年(1075年),以“龙图阁侍制”出知眉州,故称“黎眉州”。

文中的“远景楼”,黎錞于州衙门(今眉山市大东街)后面的数十亩空地修建一座楼。楼上刻有黎錞所著的《远景楼赋》,流传于世。苏轼为此而作《远景登楼记》,并传于世。

前四句,写登高远眺的望乡情态、故乡美景。

“胶西”,指密州。“西川”,指成都平原西部。两地相距,何止千里之遥,长长的空间,泄露出心灵深处的悠悠乡思之情。“望”字,极尽思乡之态,望眼欲穿。情态,真挚感人。

悠悠乡情,剪不断。

眼前浮出一幅幅美如画卷的故乡图景:天气晴朗,西望,天际重峦叠嶂,山颠横亘着一座雄奇伟岸的山冈,既像一个梯形翡翠屏风,矗立在群山之上,又如一座琉璃覆顶的屋脊,突兀苍穹之下,山形极像瓦屋的屋脊,人间仙台的瓦屋山。

秦汉时,瓦屋山是严道县属地,富产铜矿,汉文帝赐邓通开矿铸钱之处,《史记》中称“严道铜山”。何时称为“瓦屋山”,无从考证,但首见于苏轼《寄黎眉州》诗中。

“先有瓦屋,后有峨眉”。

与峨眉齐名的仙山。西汉甘露四年(前50年)出生的辟支佛祖,出家、修行、涅盘于此,比佛教传入峨眉山早100多年。东汉时,道教分支“五斗米教”传播的基地。

每年十月,瓦屋山上就雪花纷飞,直至来年五月,峨眉已满山青翠,瓦屋山顶却仍然雪掩冰封,获得苏轼“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的感叹。

后四句,由写望乡情态,转入抒发归隐之衷。

万分感慨。经学大家黎錞,却被派去管理一个州县,荒唐可笑。“指桑骂槐”,为黎錞不平,更有为己之不满。“好士今无六一贤”。今天,再找不到像欧阳修那样的大德大贤之人。

道尽衷肠。告诉黎錞,且等待我辞官归来,在家乡饮酒高歌,临流赋诗,趁这美好年华,共享田园之乐。陶渊明,41岁辞官归隐后,未再出仕。他,崇敬陶渊明,常以“渊明”自喻。

思念故乡情感难以割舍。

仕与隐地矛盾,儒与道的矛盾思想的体现。

然而,宦途中人,身不由己。

思乡怀人的忧愁,只能于品茶饮酒,欣赏大好春光美景。

幸好,工作开展得很好。

经过一段时期的积极治理,密州的形势大为改观,也逐渐爱上这片热土,直到后来发展到“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的深厚感情。

【作者简介】

易旭东,资深媒体人、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经是国内多家媒体的第一操盘手。《成都工人报》《成都日报》《四川文化报》《读者报》《人力资源报》等任主任,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

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了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地方到中央的各种奖项,不少文章产生轰动效应。100多篇散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报刊选用,选集。

20世纪90年代曾获全国工人报刊优秀总编辑奖。

被业界称为“获奖专业户”“纪实”报道的“金牌记者”。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