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晨起见漫天飞雪,李世民诗兴大发写首五律,无一雪字却句句不离雪

Image 2020-07-14

提起帝王诗词,很多人想得最多的,应该是词中之帝李煜的作品。毕竟,作为一个词人,李煜是个神话。但事实上,除了李煜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对诗词都极为喜好。比如本期咱们要说的李世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代诗坛之所以会繁盛,和几位帝王的喜文都是分不开的。贞观初年,李世民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那时候唐代的藏书质量和数量令人叹为观止。而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个文武全才,他众多的标签中,就有诗人这样一个身份。

李世民一生存诗共90余首,其中不乏质量上乘之作。五言诗《赐萧瑀》中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除此之外,《元日》、《守岁》、《饮马长城窟行》等作品,也都很有水平。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李世民的一首咏雪诗。此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一个清晨,李世民打开醒后看见屋外漫天飞雪,于是诗兴大发写了首五律。全诗虽然字面上低调,但却自带气场,让我们来看一看:

《望雪》(唐.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唐代文坛,有太多经典的咏雪诗。大气一点的,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如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风清丽的,如祖咏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李世民这首诗,与其他诗人的诗作相比,有两大特点:首先,全诗通篇无一雪字,却句句不离雪。为了刻意不用雪字,李世间以花喻雪,用了多个比喻,这是他在炫技。其次,这首诗写得很“稳”,没有刻意地突显帝王气,但却低调中带着气场,这一点体现在几个数量词的运用上,以及整体布局的大气上。

首联,“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就已经是从大景下笔了。夜里的寒云铺天盖地,把巍峨的高山也给遮住了;清晨时一看,却又凝结成了白皑皑的雪花。“晓凝华”这3个字,写出了雪的来历,十分精炼。

次联“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具体写雪花飞舞时的样子。飘进窗户里后,它们重重破碎;遇见风时,它们又得意得飞来飞去。这两个状态,一破一立,十分灵动。

颈联“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共用了两个比喻,形容雪花在宫中飘洒的样子。明明没有佳人在妆扮,但却飘下香粉;明明没有树林,但四处飘花。这两个比喻,写出了雪花的轻盈和洒脱。也让前两句,有了落脚点。

最妙的是尾联。诗人笔锋一转,随着雪花再次望向远方。雪花发出的晶莹之光,让夕阳也自叹不如,让朝霞也失去了光彩。这两句其实是巧妙的呼应首联,夕照呼应的是首联中的“宵”字,晨霞呼应的是“晓”字,这样的起承转合很讲究。至此,全诗落笔,一气呵成。

纵观这首诗,其实通篇的着力点都在诗题中的这个“望”字上。诗人的每一句,都是目之所极,完全符合一般人看雪的习惯。刚看见雪时,会先看全景;而后目光会顺着雪花飘落的方向,追随而去,进到窗间。雪花飘落后,又会回到大景,感叹雪之美。整个过程,在诗人笔下被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从字句的运用上来看,基本上也没有很华丽的字眼,但低调中却挺有气场。诗人通过大景的描写,将这幅雪景图画得极大气。远处的山、夕阳、朝霞,都一一入画,充当了雪花飞舞的背景图;而近处的雪花飞舞,连用几个比喻,,又写得很细致。短短40个字,画面能刻画得如此生动,确实是需要两把刷子的。

爱好诗词的朋友,应该还记得赵匡胤的那首《咏初日》诗: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与李世民的诗作相比,赵匡胤的这首写景诗,气势上确实大气磅礴,但相较之下却没有李世民诗的精雕细琢。人们都说“字如其人”,事实上诗文的风格也是一样。李世民和赵匡胤的性格不同,这一点从这两首诗就能看得出来。对于李世民这首咏雪诗,大家觉得水平如何?欢迎讨论。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