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神仙赏饭吃的手艺:金葱绣,装点岁时节俗

Image 2020-07-16

泉州工艺美术公司藏在老城区花巷中段,老国企里如今大多工种的车间早已停产。午后静谧,唯独当年的刺绣车间还能听得到窸窣的声音,陈美英老人伏在绣绷前,捏着针一下起一下落,绣线经过浆好绷紧的缎地,摩擦出一阵一阵低沉的声响。

她正在绣制的是一面桌围,闽南人称为“桌裙”。桌裙是以前泉州人家家户户的必备。传统闽南人家里,大厅兼具敬祖与会客功能,高高的长案桌底下一张八仙桌,八仙桌围上桌裙,这是大厅家具的标配。桌裙常绣制坐龙图案或福禄寿三星,采用的是闽南的“金葱绣”。闽南人把金线称为“金葱”,从基本绣法看,与各地常见的“盘金绣”大抵相似,不过最独特的“盘金绣”也只是将金线钉在平面上,而“金葱绣”很多是钉在凹凸错落的立体绣地上。

要完成一幅“金葱绣”,前期工序得先“叠棉”,根据需要立体突出的部分,例如龙、狮子的大额头、腮帮、鼻子等部位,用线把棉花一层一层钉叠起来,塑造出需要的立体感,然后再往坯体上盘钉金葱线,排线要整齐紧密,不能露出底地。用金葱线调和不同色彩的丝线,整个绣品色调既丰富活泼又和谐统一。这面富丽堂皇的桌裙差不多一平方米大小,她独自一人要上午连着下午绣上两周整才能完成。

闽南人在不同的岁时节俗、人生礼仪中都需要用绣品装点生活,譬如宗祠晋主、乔迁新居、新人嫁娶等活动,在大门楣处挂上长条形的“八仙彩”,为他人祝寿庆贺送的“寿幛对联”,春节过年、祭拜先祖、敬神礼佛的八仙桌必须系上“桌裙”,红白喜事大门口悬挂的绣上天官、姓氏字样的“姓氏灯”,迎神踩街、南音馆阁用的“凉伞”,寺庙佛堂里悬挂的“对联经幡”,神佛塑像穿的“佛袍披风”,以及戏曲舞台所需的戏服等,皆是金葱绣扬其光彩的载体。

近年来除了绣制桌裙,她还绣制木偶穿的龙蟒、靠甲、官衣等戏服。桌裙面积大,用金葱绣比较粗,反之木偶戏衣小巧精致,所用的都是细的金葱线。对她来说,每一次绣完桌裙再接手绣制木偶戏衣的过程,就是从粗活到细活的转变,刚刚适应一会儿,马上又得换回来,为此她也很是无奈。

她的师傅苏进治早年在打锡巷的“柳彩章”学艺,后来嫁入柳家接起了“柳彩章绣铺”。泉州工艺美术公司成立,她进厂成为刺绣主力,并带起徒弟,这里面就有陈美英。苏进治临终前,拿出她手绘的图纸。她虽未曾学过绘画,但各种绣品配套的图案、尺寸深谙于心,花鸟走兽各异的形态全凭着记忆徒手画出。它们是泉州金葱绣中地域色彩明显的题材,通过一代一代艺人的飞针走线,精心绣制得以薪传。

2018年,台北台原亚洲偶戏博物馆馆长策划了一场戏服系列展,其中“绣娘——闽南戏服的故事”展,搜集了关于“柳彩章绣铺”的图片资料。展览展出后,那些古董木偶所穿的华丽戏服和它们背后未曾署名的绣工,才让世人多少有所了解。

在素有“半城烟火半城仙”之称的泉州,根基深厚的民间信仰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民间艺术的发展。无论是戏曲演艺还是传统手艺,不同的艺人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为精神信仰创造出得以依附的实体,信仰和手艺之间相互表里、相互影响,通过信仰的力量拓展手艺的空间,也通过手艺的精湛丈量信仰的虔诚。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