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带你一睹帝王名士容颜
张亭
成吉思汗、朱元璋、玄烨、诸葛亮等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因为史书、影视剧的刻画,他们的形象也变得多元起来。近期如果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便可以一睹这些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证件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肖像画是中国画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因其侧重人物面貌的描写,故又称之为写真画、传神、写照、传写等。现存最早的肖像画是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从六朝到唐宋,是肖像画的成熟时期。到了明清两代,肖像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样貌。这一时期的肖像画,写实和写意兼具,宫廷与民间并行,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在展览现场作讲解
此次“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展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0余件(套)展品,分“帝王·皇族”“雅集·行乐”“名臣·名士·闺秀”和“学者像传”4个单元展示了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数量浩大、题材丰富、形式各异的明清肖像画作品,然而以前从未作为专题展出过。经过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及团队的精心策划,此次展出的作品全部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库房沉睡多年从未展出过的作品。
“正”
一进展厅,正对着展厅的是晚清民国时期画家俞明所绘《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不远处,则是明代所画《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在朱元璋画像中,此类异形像并不少见。其共同点是脸颊变形拉长,下巴向前凸出,脸上不同程度地布满黑痣,“凤眸龙头,黑痣盈面”,与端正的正形像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
【明】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
【清】俞明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明】 元太祖成吉思汗像
【明】赵匡胤画像轴
帝王和皇族成员在明清肖像画中占重要部分。帝王御容,大多为正面形象,形象威严,着朝服,在肖像画中举足轻重,甚至出现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肖像画。从“帝王·皇族”单元所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帝王和皇族肖像,多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多为职业画家所为,且多不具画家姓名,是明清时期传神写照的典范,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祭祀性的肖像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
“雅”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国博在展厅的布置上突出一个“雅”字,在“雅集·行乐”单元还特意原了一个文人书房,木棱窗外竹影摇曳,鸟鸣声声,奇石嶙峋。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刘万鸣表示,通过造景,观众身临其境地置身其中,可以切身领会到文人雅士这类作品的画风从何而来,以及他们所追求的雅致情调和寄情于山水的文人雅趣。
展览现场
策展助理李文秋博士在现场做导览
明清时期,在社会思潮多元的大背景下,肖像画不再是宫廷权贵与上层社会人物的专享,庶民人物成为肖像画的主角;除了宫廷画师专绘帝后、功臣、历代明贤肖像画外,应民间日渐增长的肖像画制作之需求,大量的民间肖像画家应运而生。明清时期的作者大多为文人画家,或兼具文人身份的职业画家,如曾鲸、禹之鼎、费丹旭等都画过此类肖像画,也有一些属无名氏所绘。在清代,还有不少画家画过行乐图模式的自画像,如华喦、罗聘、吴荣光、任伯年等均有相关作品行世。
展览现场
【明】五同会图卷
展出的《五同会图》描绘的是发生在明弘治十六年的一场在京同乡聚会,所绘五人皆是来自吴门(今苏州)的在朝高官,其余还绘有仆人、侍从五人煮茶烹茗、携琴奏乐,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园中有亭台、坐榻、石案清供,陈设器物讲究,间太湖石、松竹、鹤、鹿点缀其间。此五人为同乡,又同朝为官、志趣相投,如卷后吴宽《五同会序》中所言,五同会乃同时、同乡、同朝、同志、同道也,又人数为五人,所以称为“五同会”。
【明】 曾鲸(陈范补景) 菁林子像
展厅中明代曾鲸画像、陈范补景《菁林子像》的画后有跋尾九则,皆为明人所题,分别为姚履素、游士任、商周祚、吴孟明、魏浣初、顾应晹、程国祥、谢杞、徐扬先所题,也可看到他们与画主人有交游,皆颂菁林性恬行淡,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孝友脱俗的高尚情操。
“变”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名臣和名士都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名臣、名士肖像,既有朝服,也有便装;既有端庄的正面像,亦有随意的行迹图,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的意义。明代名臣和名士,以“待漏图”最为常见,体现出礼制、官制、服饰与人物形象相融合的特征。到了清代,名臣和名士形象的出现有写实向写意、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倾向。明清时期写前朝的名臣、名士,大多依据相关蓝本,陈陈相因,但却在技法与审美方面迥别于前朝,体现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展厅中,明代《诸葛亮立像轴》和清代曹彦《黄道周待漏图》摆放在一起,能清楚地看到明清两代在线条风格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
【明】 诸葛亮立像轴
【清】 曹彦 黄道周待漏图
此次展出了许多描绘古代名臣生活的折页作品,这些作品详细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有些像是个人的“成长相册”,有些则像重大事件的“新闻照片”,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如清代《穆斋沧溟槎使图像卷》描绘的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全魁出使琉球的场景,大堂之中端坐于黑色交椅之上的官员应为使臣全魁。其左右有两名下属恭立,身后有侍从数人,手持芭蕉扇、烟竿、书本等物。堂前跪有四人,头戴黄色八卷冠,腰系红色束带,应为琉球国中高级官员。堂外亦立有琉球国士民数人,身着宽博长袍,神态各异。这些细节的描写也让观者很容易穿越到当时的情景。
【清】 穆斋沧溟槎使图像卷
而闺秀则是明清肖像画的另一组成部分,其形象“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且侧重于艺术渲染,具有观赏与娱乐性功能。也有一些这类肖像是写前朝人物,故多为传移模写,往往出现程式化倾向。如侍女的脸型多为椭圆形、鸭蛋脸,女性的精神气质呈现出柔媚之气,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闺秀形象的变迁反映出身份认同和画风变革的轨迹,亦能折射出审美趣好的递变,明清两代作品的对比,也能令观者对这种审美的演变较为明确。
【清】 李清照像
“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清代学者和历代文苑像传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肖像画藏品的重要特色。《清代学者像传》曾经出版过单色影印本,历代文苑像传则极少露面。两种像传是由文史学者和书画鉴藏家叶恭绰(1881—1968)家族捐赠。正如叶恭绰所言,像传“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是了解历代(尤其是清代)学者肖像的重要图像文献。人物的传神、色彩的淡雅,人物的形象注重神情的表达,中国画的构图和大量的空白给人带来一种想象的空间。
展厅现场
在明清肖像画中,“形似”的艺术理念被发挥到极致。刘万鸣谈道:在实用性的社会功能大行其道的明清肖像画中,他们侧重的是“以形写形”,是“形似”。这种写实、重形的创作理念是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职业画家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们适应受众需求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肖像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画风与审美趋向的嬗变,更能看到服饰、礼制、官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特色。透过这个展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肖像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背景的递变,从而对明清时期以人物肖像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洞悉与解读。
(摄影:武广宇、余冠辰)
展览信息
展览: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9展厅
开展:2020年7月15日,展出中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