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那过去的日子涌向笔尖

Image 2020-07-24

《秋园》是一本小小的书,并不厚,读起来却比想象中要沉,容易让人想起《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对“炼字”的比喻:念在嘴里,像是含着几千斤重的橄榄。它给人的凝练之感不仅来自于作者一遍遍地改写,从八公斤的稿纸里“拧”出了这些文字,更在于她书写的故事虽然平凡得只如“一滴水”,却汇聚了无数中国家庭在历史长河中的缩影,尤其是书中的那些女性们,倒影着许多人的外婆、祖母、姑姑、母亲或姐妹的面容。

《秋园》写了一个名叫秋园的女孩的一生,人物原型是作者的母亲梁秋芳。秋园出生于1914年,活了89岁。因为长寿,她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却也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大半辈子都在颠沛、饥饿、歧视、绝望和别离中度过。故事里,89岁的秋园去世后,女儿之骅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放在母亲棉袄口袋里的一张纸条,上面简略地记述下了自己的生平:“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故事在这几行字中戛然而止,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女儿笔触中对母亲留存的一点温柔,因为在后记里,作者的女儿章红补上了外婆纸条上的最后两行字:“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用这两句来形容自己的一生,难免令人嚼出了几分凄怆与遗憾。

秋园出生在洛阳,终老于丈夫的故乡湖南,生命中辗转了好几处地方。写作本书,在书中化为之骅的作者也是如此,她们活得像兽,迁徙的目的只是活下去。章红在后记中也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非洲大草原上横渡马拉河的牛羚,它们的命运就是渡过眼前的河水,河水会让它们一再跌倒,但只要意志力稍微退却,可能连求生的意念都会放弃。在她眼中,外婆和母亲就像这些牛羚,在命运面前渺小无力,似乎随时都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得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这样的写作天然带着力量,作者在一个四平方米的厨房里完成了它。杨本芬自述道,自己一生做过许多活计:种田、切草药、当工人、做汽车零配件生意……文学不在此列。行至晚年,母亲梁秋芳去世后,她突然感到自己必须要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把母亲的一生写下来,把自己一家人像浮木般在水中的随波逐流、挣扎求生写下来,也写下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因为,如果不写作,这些普通人存在过的痕迹终将被抹去,被遗忘、深埋。“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于是,在等汤滚沸的空隙,在炖肉的香气里,在抽油烟机的轰鸣中,那过去的日子涌向笔尖。

读了第一章就决定要签下《秋园》的编辑评价说,这是母女版的《平如美棠》,更是女性版的《活着》,“但其实,《秋园》就是《秋园》,这本书是不需要这些比拟的,一个比拟可以让读者快速对陌生的书产生联想,但最深挚的那些东西,不在这些形容里。”

《秋园》最深挚的东西,藏在许多细节中。故事从5岁的秋园裹小脚开始讲起,“裹脚是件大事,一般都由母亲来完成”,梁太太“左手抓住秋园脚前掌,右手抓住脚后跟,双手同时用力朝中间挤……挤了一阵后,用右手抓住女儿的五个脚趾使劲捏拢,左手将准备好的白布一道道缠上去,缠紧后又用针线密密麻麻地缝上。秋园又哭又叫,梁太太也流泪了,手上却一点没松劲……”秋园也和男学生一样,被送到私塾发蒙,“女学生读《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男学生读的是《孟子》《幼学》《增广贤文》”。父亲梁先生跟得上形势,后来又送秋园去了洋学堂,她裹了一半的脚也被放开。

幼年失怙之后,秋园就停了学。直到有人来上门说亲,秋园不知道为什么,哭了三夜,母亲再问她的意见时,她说:“让他送我读书,等我中学毕业了再结婚。”她未来的丈夫答应了,可秋园的梦终究还是落了空。她经历了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人生的三大悲事都让她碰上了,最后以农妇的身份,终老在了异乡。

秋园的一生是那个时期女性命运的缩影,她们有对知识和广阔天地的渴望,但在历史变革和动荡的环境下,她们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带着锥心刺骨的疼痛,就像那双裹了又放开的足,是时代的创伤。作者可以如此具体地写下母亲的故事,可以想象,“秋园”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如何频繁地对儿女们回忆了这些事情。在书中,同样渴望读书的还有秋园的女儿之骅,她们这一生,总是想上学而不得,之骅后来也老对孩子们说,这辈子就是没有念够书。

遗憾已然存在,幸而,提起笔来,“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秋园和之骅,都展现出了身处命运洪流中的韧劲,人的尊严在闪光。作者在书中写到,困难时期,秋园带着之骅去讨饭,在别人家里,她嘱咐之骅:“吃饭时定要斯文一些,先不要夹好菜,好菜要等别人喊我们才能吃。”章红说,外婆一直到老都讲话柔软、清爽文雅,生活的磨难在她的身上仿佛沉淀了。但妈妈口中“写一手好字”“心地尤其良善”的外公却因为隔着死亡的距离,像一个局外人。写作,让那些故去的人重新活在了“之骅”的文字里,让章红、读者都真切地经历了一遍秋园的岁月。希望这样“平凡”的作品,可以再多一些。

来源 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