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让博物院成为孩子们暑期的“第二课堂”

2020-07-29

增知添彩 畅享生活

无锡市首届文化场馆月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正值无锡市首届文化场馆月,无锡博物院推出了超多暑期活动,泥塑、研学、AR课堂、训练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增加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一起来看看吧~

01

三大课堂

无锡博物院的“三大课堂“由文博课堂、艺术课堂和科学课堂组成,以文博脉络串起文化教育、手工体验、科学实验等多个形式,陶冶生活,艺享人生,让孩子们拓宽视野,收获满满。

文博课堂——

“紫砂一壶百味生”研学实践

紫砂,大家都知道是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紫砂的起源、制作工艺你知道吗?

7月22日上午,无锡博物院开展了“紫砂一壶百味生”研学体验活动,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紫砂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带大家一起亲手体验制作紫砂小猪和老鼠茶宠,从拍泥、填泥、抛光进行了分步骤讲解。同学们在体验中学习,非常投入。

活动时间:

7月22日、7月29日、8月5日、8月12日

艺术课堂

陶冶生活 · 艺享人生

泥塑手工体验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或素或彩,手工捏制成形。

7月18日下午,无锡博物院的社教体验区,前来参加“文博课堂”泥塑手工体验活动的孩子们正在“埋头创作”,老师正在指导他们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一只只小动物。看,是不是栩栩如生?

科学课堂

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之

《唐青玉人鹿图佩饰》

此玉是何玉?此人是何人?稚童何处去?鹿过了无痕……无锡博物院的这枚青玉人鹿图配饰究竟有着何种魅力让它得以成为我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7月22日的吴地文明AR课堂,同学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探索这枚玉饰的奥秘,并借此来一窥中华民族深邃而悠久的玉文化、了解玉与德之间微妙的联系。拿起平板扫一扫即可看到唐代飘逸的高士与小鹿的倾情互动。活动中,同学们还以蜡为玉,在蜡块上用阴刻线雕来还原玉饰上的人物!

活动时间:

7月22日、7月29日、8月5日、8月12日

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之

《春秋吴王僚剑》

剑,在古代中国纷繁的冷兵器中,历来被称作“短兵之祖,百兵之君”。轻便锋利、适于近战的优点使得剑在吴地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其铸造技术与造型纹饰都在春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后世留名的宝剑,无锡博物院的春秋吴王僚剑就是其中之一。

当天的吴地文明课堂,同学们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近距离目睹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剑风采,和老师一起捕捉剑身细节,在释读铭文的过程中了解了家乡的前世今生,弘扬了地域文化。

活动时间:

7月23日、7月30日、8月6日、8月13日

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之

《清光绪泥塑蟠桃会》

在无锡博物院,有一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的国宝,它曾经是进献给慈禧太后寿礼的“备胎”,却阴差阳错因无缘进宫而成为唯一存世的“孤品”。

活动就以这件宝贝为主题,开展了一节AR课程《清光绪泥塑蟠桃会》,借助平板扫描书本,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老师的讲解和泥塑上色,让同学们对惠山泥人及其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活动时间:

7月24日、7月31日、8月7日、8月14日

02

研学体验

“泥塑雅韵”行走吴地文明系列

无锡博物院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行走”研学旅行第一期吴地文明系列之“泥塑雅韵”为孩子们揭开惠山泥人的千年历史。

置身展厅,讲解员实景教学,解读手捏戏文的经典与传承,孩子们听得入神。

社教活动专区里,一场AR课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对惠山泥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在纸上给阿福阿喜涂色也得心应手起来。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文明,愉悦身心。

03

“小小梦想秀”训练营

还有,无锡博物院为期五天的“小小梦想秀”训练营,就在上周末刚刚结营哦!

都说缘份妙不可言,在这个不平凡的2020,一群无忧无虑的少年相聚于无锡博物院,在老师专业的指导下,完成了发声、表演、走位的考验,最终将科普剧《小鱼找新家》成功搬上了舞台!他们穿上专业的服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尽情展示自己。来看看那些动人瞬间吧!

有趣味、有知识

来无锡博物院

度一个别样暑假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