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广州这个40年老店红了!众多年轻人打卡

Image 2020-08-05

目前

在广州想要在老市区找一些

专营竹编藤编制品的老店

几乎绝迹

但最近在网上不少资讯平台上

一家在越秀区回龙路的竹编店

又成了不少靓仔靓女的打卡地

它就是

竹林居门面。

店家林姨介绍说,竹林居已经是四代传承的手工艺店,专营各类的竹藤制品,已有40余年的历史。

戳视频看更多(拍摄/剪辑 胡瀛斌)

谈走红,老店已有40余年历史

海珠广场地铁口出来,步行50米左右,走到回龙路34号,就可以看到这家满屋子都是藤编竹编制品的店面,朴实古老的感觉迎面而来,还带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进门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竹香味,门口的蒲葵扇随风摇曳,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间屋子,天花板上的和风吊灯,就跟竹子的气质一般,整家店给人一种清幽雅致的感觉。

店内不少作品都令人眼前一亮,有可以当野餐篮的竹篮、款式新颖的竹制包包、竹篾条经纬交织的暖水瓶,像走进了一个小清迈。走进仓库里面,还有小到只有三厘米的装饰蒸笼,大到一米多长的心形镜框,有旧时街坊们非常熟悉的藤篮,亦有编工精细的古怪竹藤制品,令人大开眼界。

记者走访的时候,就有一对来自深圳的情侣,专门前来打卡,购买竹编制品装饰新家。

顾客胡小姐告诉记者,“我们也是在小红书上看到有这家手工艺店的打卡照,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在深圳想找这种老店非常难,这次来广州旅游的同时,刚好逛逛海珠广场,顺便打卡这家种草了很久的网红编织店;我们买的最多的是收纳类的收纳篮,有方形的、有圆形的,6件花了300多块钱,虽然有点小贵,但胜在是有质感的手工制品,带着点山林独有的粗糙,我们两个都很喜欢。特别是竹篮,可以当野餐篮用,拍照溢满了田园小清新的感觉。”

竹林居的竹箩筐。

网友在网上晒出打卡经历

记者浏览某平台,搜索关键字“竹林居”发现,网友们打卡的游记就有近20篇,其中一篇游记收藏量达到9385个点赞5770个,不少网友都在评论区留言求网店地址,想去探店“拔草”。

网友打卡

网友在网上晒出打卡经历

现在主持这家店面的老板是第三代传人林真,从小她就跟着父亲学习竹编藤编,对于近来不断有网友来拍照打卡的情况,她表示非常欣慰年轻人对手工艺品的认可,欢迎大家来店里参观。她说,“我们这家店是从我太公的时候开创的,父亲又传承给我,风风雨雨也经历了40多年,店面两边是仓库,中间是门店,早上10点就会开门,把做好的手工艺品放在门口售卖,晚上6点才会收档回家。”

林姨(右)用锯子锯用来制作竹制品的竹子。

谈守业,做手工艺有心酸有成就感

在现在崇尚金属塑料的时代下,坚守这份竹藤编织的事业实属不易。毕竟藤竹编织是一项十分讲究的工艺,更是一种艺术。据林姨介绍说,做一个竹藤编的篮子、果盒、竹帽、扇子等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制作过程要进过很多琐烦的工序。

林姨(左)为顾客介绍竹篮。

首先选料就十分讲究,不同的竹、不同的藤做不同的作品,还有制作前要决定样式、花纹,注重实用性同时要好看。

然后才是操作阶段,第一步要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再经过仔细的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最终才能编结出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除了要有一双巧手,编织竹藤的人还要十分吃苦耐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留意到林姨饱经沧桑的双手有着一层厚厚的茧。而林姨就说,被劈细后的篾丝锋利程度绝对不亚于一把小刀,编织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割一道血口,现在学这种纯手工艺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林姨的手上也有许多的老茧,都是年轻的时候,做手工活儿留下来的痕迹。

竹林居第三代传人林珍。

“我们现在除了店面的经营外,其实也有做电视剧和电影的场景搭建,2010年的电影《翡翠明珠》中林峰和阿Sa在山上相处的竹屋,就是我们团队所搭建的,当时年初四就要开机拍戏,天又下大雨,又要把大量竹屋构件搬上山,赶工赶到年二九,大家搭最后一班车回家,长舒一口气。等到电影播出,看到场景和剧情都十分好看,也算没有白费功夫,有成就感。”林姨说。

林姨向记者展示竹林居出品的竹屋。

今年,竹林居的经营范围其实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据悉,竹林居原先在万菱广场的两家门店、芳村原先的工厂作坊相继关闭,只保留越秀区回龙路和海珠区南太批发市场分别一大一小两家门店,而工艺作坊则设在清远。优化经营结构,成为竹林居这样一家老工艺店的求生之道。

谈传承,家族三侄子挑大梁

在采访中,林姨也聊起了这里曾经兴旺的场景,“旧广州的泰康路,由于邻近珠江,便逐渐发展成广州的竹器、藤制品等山货的集中地,有‘竹器一条街’之称,因为回龙路十分临近泰康路,我们祖辈也在此开店立业,在塑胶并未普及之前,用竹、木、芒、藤、草等编织各种农用品、家用品和工艺品都是农村的传统,因此竹箩、竹箕、竹筛、竹帽、竹笼等各种竹制工艺品都十分受街坊欢迎,人来人往,很墟撼。”

林姨(左)协助指导二侄子林伟添(右)锯竹。

后来90年代的时候,泰康路的“竹器一条街”不再,广州竹藤制品店铺日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装饰材料、精品批发中心和新兴的办公楼。现今在泰康路,只剩包括林姨在内的少量店铺继续经营竹藤制品。

据悉,竹林居的经营不只靠店面的手工艺销售,而是二元化的“产品深加工整体化输出+店面销售”。而林姨三位侄子作为第四代传人,分工合作,独当一面:

老大林伟基主要做竹亭、竹屋等工程的承包,拓展竹藤的整体化加工;老二林伟添学手艺,拜家族长辈为师,学习竹编藤编的主要工艺技巧;老三林伟津驻店学销售,订货、送货、跟单一手完成,三个人继承家业成了姑姑林姨的寄托。

竹林居第三代传人林珍(中)与二侄子林伟添(右)、三侄子林伟津(左)。

林伟添告诉记者,“现在这行的从业人员已经很少,金属、塑料已经代替了大部分的产品,如果可以继续经营下去,我们还是很喜欢这行的。”

在采访时候,记者观察到不少顾客来店的时候,都问林姨有没有打算开网店,后续也方便在网上再买。对此,林姨告诉记者,未来会让侄子试营网店,将产品转到线上销售,跟上这个网购的大时代。

竹林居第三代传人林珍(左二)与二侄子林伟添(左三)、三侄子林伟津(左一)以及工作28年的老员工肥仔(左四)。

来源: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