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 历史文化】成都望江楼楹联赏析——濯锦楼楹联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成都望江楼楹联赏析
濯锦楼楹联
濯锦楼,成都望江楼公园古建筑之一,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后毁于兵燹,光绪十五年(1898年)重建,因此楼布局与锦江(古称濯锦江)平行,故名“濯锦楼”。相传此楼是后人为纪念薛涛,再现其载酒船上,送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景而建,所以外形酷似画舫。濯锦楼为全木结构,三楹两层,四面格门窗花,楼内各柱雕有五彩点金的“二十八星宿”,柱上撑拱为云龙透雕,整座建筑玲珑空透。
成都望江楼公园濯锦楼(成都市武侯区文体旅游局供图)
濯锦楼左侧曾为望江码头,旧时交通不便,人们出川入川首选水路,大多由此上下船。不少文人名士路过此处,便在濯锦楼会客小憩,期间吟咏不绝,留下众多佳对妙句。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此联是清代顾复初撰写,后由张爱萍将军补书。顾复初,字幼耕,又字乐余、子远,号道穆、听雷居士,又号罗曼山人,晚号潜叟,长州人(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善书画,喜楹联,曾任四川县丞、光禄寺署正等职,是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幕僚,著有《罗曼山人诗文集》《乐静廉余斋文集》。咸丰年间,应四川学政何绍基邀请,顾复初入川协助改阅试卷,寓居成都梓潼桥街小墨池山馆,期间曾多次游览武侯祠、望江楼等名胜,抒写楹联,感古慨今。
上联着意描写作者月夜登楼远眺所感,登上高楼仿佛举袖便可擦亮寒夜中的星星,衬托出独自登楼的寂寥之情。又化用“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写四周群山云雾环绕,一切都被笼罩于剑阁以南的茫茫青色中,进而传达出作者缅怀往事古人的心境。
下联写抚琴曲终怅然所思,作者伫立在清冷的月色下凝思,远去的锦江水激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缕缕思绪如流水汇入锦江,随波流向远方。联文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生发,以“绿”字点明锦江夜色之美,寄托作者的浩荡情思。
全联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的春江月色图景,又展开联想,虚实结合,衬托出旷远苍凉的心境,表达作者怀古思乡之情。联文对仗精巧严谨,上联“苍茫”与下联“浩渺”相对且同为叠韵联绵词,“青”“绿”同为色彩、“剑外”“江南”同为地名,可见作者构思的巧妙。
成都望江楼公园濯锦楼内场景(来源:成都望江楼公园官网)
铁板唱大江东去;
金沙汇岷水西来。
此联为张霖所撰。上联写作者置身高楼,远望锦江水长流东去,不禁想以铁板、铜琵琶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联作者发挥想象,仿佛看见金沙江融会岷江西奔而来。作者匠心独运,将现实与想象结合,从锦江延伸至岷江,表达了对蜀中名胜的赞美。此联意境开阔、场面宏大,字里行间气势纵横,彰显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杖策喜重来,看风涛滚滚,流不尽云影波光,天外更昂头,岂徒览南浦清江、西山白雪;
临轩空四顾,怅今古茫茫,历多少佳人才子,蜀中堪屈指,复何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此联为余存珍所撰。上联中作者登临濯锦楼,看远处风诡云谲,波滚涛涌,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楼阁之高所见之远;又引用杜甫《野望》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表达自己与杜甫同样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下联作者由景入情,怀古伤今,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将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自身感受融汇一体,进一步抒发其怀才不遇、无路请缨之愁。
此联虽未字字相对,但上联“南浦清江”与“西山白雪”,下联“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均当句工对,且四个词组同为偏正结构。联文中既描绘宏阔场景,又追溯古代人物,时空交错,情景相融,引发读者思考想象。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来到锦江畔,驻足濯锦楼,在一咏一觞间抒发对蜀中胜景的赞扬,对薛涛的景仰,对时弊的针砭和自身际遇的感慨等复杂心境,为望江楼增添浓浓的文韵墨香。
参考资料
1.成都望江楼公园官网。
2.《中国名园望江楼楹联选读》,张绍成、吴蕖蕊、舒泽宏编著。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