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外汉学家的中国情缘

2020-08-07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史竞男) 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逝世76年后,她的最后一部未能完成的作品《马伯乐》得以“重生”——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续写《马伯乐》,完成了一次跨越语言、文化和世纪的书写。

   《马伯乐》是萧红逃难暂居香港时期的作品,可惜小说尚未完成,日本袭击香港,在香港沦陷一个月后,萧红也因庸医开刀之误不幸去世,年仅31岁。临终前两天,她在纸条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我读过萧红所有的作品,觉得和她简直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她没写完的小说,我来替她完成吧。”葛浩文说。他曾多次翻译萧红的作品,著有研究萧红的专著,堪称萧红穿越时空的跨国知音,也成为中国文学与英语世界的摆渡者。

   在中国传统佳节中秋来临之际,《马伯乐》完整版在京与读者见面,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团圆”,见证了一份连通中西、跨越世纪的友谊。

   作家麦家曾感念:“翻译家是我最尊敬的人。得益于外国经典作品译介的滋润,我走上文学的道路;也是因为他们,我的作品翻译传播到全世界,有了更多读者。”

   文学滋养了人类的心灵,翻译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李锦琦说:“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版图中非常独特的基因片段,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因此,中国文学在海外阅读与研究状况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海外汉学家、翻译家群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对很多汉学家、翻译家而言,中国早已“他乡即故乡”,五彩缤纷的中国故事里,滋生出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缘。

   加拿大旅华作家李莎·卡尔杜齐曾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狼图腾》介绍给世界。长期在中国工作与生活的她,获得过中国政府友谊奖和中国永久居留权。“这个国家对我的爱和我对她的热爱一样深厚。中国的开放程度远大于其他国家的想象。”

   匈牙利青年翻译家宗博莉·克拉拉是第一位将莫言、余华、苏童、韩少功等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翻译并引入匈牙利的翻译家。“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学焕发新光彩,既有中国传统底蕴,又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克拉拉说,“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当代文学就是这种变化的折射和反映,是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极佳窗口。”

   不久前刚刚获得第12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罗马尼亚翻译家白罗米坦言,中国拥有宝贵的文学作品和杰出作者,但它们亟需不同渠道的传播推广。“我将坚定不移地继续从事翻译工作,并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作品,因为我认为它们值得任何一个对中国和中国梦感兴趣的人去认识和了解。”白罗米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