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建筑师何镜堂:一生勤勉,用作品记录时代

2020-08-13

“好看的直线不一定要像尺子那样笔直,你细看,它有戏的。”不少建筑设计师常随身带着纸笔,一有灵感就拿出来画房屋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就是如此。

已是“80后”的他,依然身姿挺拔、气质儒雅。在他80岁生日宴上还可以表演“两只手耍三个苹果”的绝活儿。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钱学森图书馆、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何镜堂的代表作遍布大江南北,何镜堂常说“我的建筑生涯是从45岁开始的”。也因为如此,他经常用来鼓励年轻人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努力,永远不迟。

积累半生,深圳科学馆项目“一鸣惊人”

何镜堂60岁那年,才平生第一次正式过生日。弟子们为他定制的生日蛋糕很是别致,造型酷似深圳科学馆。对何镜堂来说,深圳科学馆的确意义重大,“我人生中第一个成名的作品就是它”。

1983年以前,何镜堂一直在北京工作。后来,他带着全家从北京回到广东,回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重新开始奋斗。

刚从北京调回来时,火车托运的行李没有到,何镜堂和妻子李绮霞只能先在招待所里安顿下来。据李绮霞回忆,招待所的条件非常差,蚊子很多,一打开柜子门,蚊子迎面扑来,孩子身上被咬了很多包,浑身是疤痕。

调到广州的第三天,何镜堂的老院长告诉他,现在有一个深圳科学馆的项目,要作为深圳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即将招标竞赛,不知道何镜堂能否参加。

“机会来了!”这是何镜堂的第一反应。他和李绮霞一商量,两人马上开始着手准备。

那时候,何镜堂每天骑着单车带李绮霞去学校的测试中心,夫妻二人就在那里做方案。没有空调,依然是铺天盖地的蚊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两人加班加点20天,最后一天晚上更是忙碌了一个通宵,终于完成了设计方案。

第二天一早,何镜堂和李绮霞马不停蹄地坐车赶往深圳。下午两点多将设计稿提交,六点便接到中标的通知。这是何镜堂回广东之后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有影响力的设计。

何镜堂与妻子李绮霞在工作上的合作也一直延续了下来,几乎所有的大工程都是夫妻二人一起参与:何镜堂构思大方案,李绮霞把关施工图和具体构造。

那一年,何镜堂45岁,距离退休还有15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这15年的时间,做出突破与革新。

铭刻历史,用建筑书写时代

在何镜堂的所有作品中,有一座建筑显得尤为沉重。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之后,侵华日军进行了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超过30万同胞不幸罹难。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的尾厅,何镜堂及其团队设计安放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装置:幽暗的角落里,每隔12秒就有一颗“水珠”落下,与此同时,旁边的墙壁上亮起一张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照片,然后消隐,寓意每隔12秒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滴滴答答的钟摆声昼夜不停歇。

从纪念馆的侧面看,它恰似一把侵略者的军刀被拦腰斩断。何镜堂利用地形把“断刀”抬起十几米,将展览馆建在地下。何镜堂说,深入地下参观更能产生场所感,让参观者对战争的黑暗体会更深。

纪念馆里,被挖到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骸骨也被原样保留。在他们的上方,何镜堂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一个天窗,光亮透射进来,人们称之为“苍天有眼”。

从高空俯瞰整座纪念馆,它又像一艘破浪前行的和平之舟。穿过雕塑“冤魂的呐喊”步入广场,广场上铺满的砾石会发出被挤压摩擦的声音,仿佛历史的回响。

“这个馆,就像一本小说一样,从战争到杀戮到抗争到反思到和平,我们把它贯穿起来,融进每一个场所。”何镜堂这样阐释自己的设计理念。

在何镜堂看来,用作品来记录时代、表现时代,是建筑师的历史责任。建筑的最高层次是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每一座建筑都是在向世界展现中国。

一生勤勉,开足马力奋勇向前

谈到用建筑记录时代,何镜堂从自己的作品中选出了三座代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何镜堂工作室。它们分别象征着“从出生的年代,到国家走向富强,再到我个人美丽生活、美好人生的三个阶段”。

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旧住宅区的一个雅致小院落,是何镜堂为自己和团队打造的工作区,此前那里只是一片年久失修的废墟。何镜堂在广州的多数时候,几乎都扎在工作室忙得不亦乐乎。

忙,是何镜堂生活的常态。1964年,他还在读研究生,为了撰写一篇关于医疗建筑的论文,他到北京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文原版图书。因为图书馆规定只能借三天,于是何镜堂狠狠心买了一沓透明纸,在西单附近的一个招待所里将整本书原样抄录,共61面,每页55行,16.7万多个单词。没有尺子,图形、统计图和建筑平面都是何镜堂用蘸水笔徒手绘制,精细到让人叹为观止,主持人撒贝宁就曾在翻阅了这本手抄书后惊呼:“这是艺术品!”

何镜堂说,一个人的特质就隐藏在这些小的事情里,年轻人千万不要小看每一点的积累,每一点功夫都不会白费。除了智商、情商,还要有“逆商”,那就是在逆境中逆转的能力。

实际上,何镜堂的身体状况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硬朗。2016年,何镜堂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他有15个装药的盒子,每次都准备好半个月的药,方便自己随时出差。一忙起来,何镜堂总会忘了自己身体欠佳,依然奔波在各个项目的工地上。

工作室的水池倒映着这座小小院落,宁静而悠然。82岁高龄的何镜堂神采奕奕,手边堆满了材料,他时刻践行着那句“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向前”的座右铭,一生勤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