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通许:脱贫攻坚中彰显的文化力量
今年以来,河南省通许县决战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文化大县的优势,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模式,借助文化润物化人的特殊力量推动脱贫攻坚,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把好戏送到百姓心头
“渔鼓一打响咚咚,表一表咱们的通许县城。搞规划把路通,种植养殖建大棚。精准扶贫政策好,造福咱们的老百姓。乡村绿化环境美,村村文化广场都建成。群众唱歌跳舞把戏听,成立了文艺轻骑兵……”这是近期通许县渔鼓道情说唱团副团长张国庆在咸平公园录制的网上展播节目《党的政策似春风》的唱词。
抑扬顿挫的渔鼓道情唱出了群众的心声,同时也唱出了通许文艺工作者聚焦文化精准扶贫、坚守文艺为民的初心。“做好文化扶贫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彰显文化力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文化活动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是我们助力精准扶贫,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搞好扶贫主题文艺作品创作的灵魂和源泉。”通许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芸说。
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的渔鼓道情《党的政策似春风》《战“疫”情》,开封大鼓书《美丽乡村奔小康》,小戏《弯弯乡间路》等文艺节目在通许县12个乡镇巡回上演,深受群众欢迎。
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在长智镇后七步村,结束一天劳作的群众纷纷来到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作为该县文化系统组织的文艺轻骑兵进乡村文艺骨干,后七步村盘鼓队队长王振华正带领他的盘鼓队为群众表演。“现在俺村可热闹了!村里有广场舞队、盘鼓队30多号人呢,玩跑旱船、推小车,老少爷们都喜欢看。”刚表演完一场的王振华擦着额头上的汗对记者说。演出中,不时穿插着互动环节。“什么叫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是指吃不愁和穿不愁!”“三保障是指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和安全住房保障!”当地群众踊跃参与,该县县委宣传部组织的“一米团”宣讲团成员耐心地回答着大家提出的扶贫政策问题,为群众解疑释惑。
“红色文艺轻骑兵、快乐星期天送戏下乡、文化讲座走基层等文艺活动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贫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引导村民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起到扶志和扶智作用,有效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为全县决战脱贫攻坚夯实精神文化基础。”程芸说,“脱贫标兵”“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文化惠民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在通许,大力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点亮了群众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投入稳步增长,全县53个贫困村新建了综合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广播器材、宣传栏、乒乓球台、篮球架等文体设施;140个非贫困村新建了文化广场和舞台,204个行政村新建了村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农家书屋成了农民朋友的“致富活字典”,群众走进农家书屋增长知识、学习技术、提升素养、交流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增强了科技意识,赋予了文化扶贫新活力。基层文化宣传阵地的建设,正重塑着通许乡村的文化生态。
文化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位于长智镇西北部的岳家湖宋韵千菊园,占地2000亩,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扶贫产业基地。该基地成立了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菊花深加工产业,与6个贫困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及菊花种植协议,吸纳贫困户102户307人种植菊花或进园务工,通过“岳家湖旅游+宋韵千菊园观光+生产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了企业收入,实现了菊花文化、扶贫责任、企业经营的完美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文化力量。
新时代的通许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自身优势,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赵虎 贾秉霖 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