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不只千里春风拂过——上海博物馆从文物展出发努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

2020-08-25

漫步杭州的西子湖畔,泛舟凝望扬州的二十四桥,遥望徽州的粉墙黛瓦,聆听姑苏的寒山寺钟声,不经意邂逅豫园的杏花微雨……江南的美,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想起白居易的《忆江南》,当然还有文征明的绘画作品《江南春词意图》。江南的美,文学艺术最为深情,但也赞之不尽。

文学艺术是美的心声,“江南”在文学艺术里就是“诗性”与“自由”,而文物是历史的载体,从文物出发去研究、挖掘江南文化的本质,倒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有价值的工作。上海博物馆展期三个月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已于8月23日傍晚闭展,很是值得回顾并总结一下。从文物角度挖掘阐释的“江南”以及“江南文化”特质与精神令人信服吗?如何以此为出发点,加强江南文化研究、传播并发挥其作用?博物馆通过展览的举办还收获了什么?

姑苏繁华图卷

文物视角里的“江南文化”

自2018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来,上海博物馆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制定了相应的专项行动计划,并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与上海城市发展,不断挖掘江南文化资源,推进江南文化展示、研究成果的传播转化,切实把“江南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博物馆品牌建设源动力,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打好组合拳。

以馆藏文物为主来举办一场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展,被提到了上海博物馆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江南风物,是探究、提炼江南文化特质的一扇门。江南从最初的文化边缘,经“衣冠南渡”渐而大放异彩,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几度成为政治重心,并最终因为发达的经济贸易与厚重的文化积淀令世人心驰神往。而江南的眼界、气度和作为又不仅仅只有这些,大唐鉴真六次东渡,明朝郑和七下西洋,17、18世纪欧洲“中国热”……作为东方美学的代表,江南一直活跃于世界的舞台。当然,江南除了折服世界的文化魅力,更有支撑民族的脊梁风骨。如今,共同铸就江南文化的各行政区域都在齐心协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江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借此奋楫进发,在新时代创造新奇迹!我们必须回应时代的呼唤,为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持续的精神动力,以此推动新时代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上海博物馆集全馆各部门专家力量、跨部门做一个突破单一门类的综合主题展的裙初心与使命。

从2018年秋天到2020年春天,经过内容策划、展陈团队近两年的打造,在疫情肆虐之时,这个曾经拟名“世里挑源”而最终被冠名“春风千里”的展览,在人们的殷期盼中于2020年5月25日开幕了。在开幕前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微综艺大直播中,该展先声夺人,未展先热,受到广泛关注,获得数百万的流量,此后成为着迷江南文化的观众们的打卡胜地。

“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是第一个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呈现风景优美、物产丰饶、人文荟萃的诗画江南。在呈现江南艺术、讲述江南历史的基础上,从文物出发,提炼出了江南文化深层的五种特征,并在五大板块中分别表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基调、安礼乐仪又旷达洒脱的江南性情、治平济世与明德修身的江南人物、阳春白雪与市井浮生的江南风尚、抱诚守真又开放兼容的江南气度。为了回应观众印象中梦幻般的江南之美,此次展览环境布置也作了大胆创新,在内容策划之初,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有展陈方式,大家甚至还想到把文征明种的紫藤、董其昌家院落里的玫瑰,都引进到展厅来。于是,沉浸式展览方式定调了。整个展厅布置成了一座精致的江南园林,展柜形若黛瓦白墙,上方还有模拟出的蓝天白云,灯箱上是美丽的江南初春和新绿。投影上桃花点点飘落,四季更迭。“室内”展览和“园林”展区结合,观展之时犹如漫步江南园林,给人以超越文物展的艺术享受。那江南新绿的秋香绿和江雨烟南的秘色背景,本来是为4月春天的展览而准备的,然而因为疫情,她生生晚了一个月姗姗而至。但是观众们还是欢喜的,想念春天阳光下的青草地、蓝天上飞翔的风筝,已经很久很久了……

“江南文化讲堂”应运而生

2019年初,上海博物馆加入了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牵头组织的“江南文化研究联盟”,2020年5月起,双方就携手并肩,共同推出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江南文化讲堂”,每季(1季周期为1年)至少举办10期活动,努力把“江南文化讲堂”打造成为江南文化研究联盟的常设交流平台和培养江南文化研究宣传后续力量的成长平台。

开创之初,我们反复磋商,讲堂将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至今,“江南文化讲堂”已经举办5期,每期讲座的信息发布后,名额都在5分钟内被一抢而光,由此可见讲堂的热度。其中的第四讲,“江南文化讲堂”移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之一的青浦区金泽镇,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出席了讲堂活动并指出,文化是反映区域内涵特质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精神纽带,已经发展成为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区域文化系统,对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根植历史、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用好用足江南文化资源。“江南文化讲堂”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深入发掘江南文化精神特质,广泛传播江南文化发展理念,在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上发挥了应有作用。

“江南文化”全面赋能

这两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提问,“如何评价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江南文化艺术展”,我想到更多的,不仅仅是就展览而评展览,因为一个展览的背后,承载了更多作为观众的外人所不能观察到、了解到的细节内容。

江海宁皮影人(郭新洋 摄)

“江南文化艺术展”,它的成果已经超越了一个展览,带来更多赋能,它带来了新的宣传推广与博物馆教育方式,它带动了新的文创思路,它还在过程中不断赋能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建设理念。

“5·18”国际博物馆日,我馆首创微综艺展览直播,充分融合专家导览、电视综艺和学术对话等多种节目形式,推出了特别节目“春风千里 诗画江南:江南文化艺术展”,带领观众抢先“云”观展,邀请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现场演绎东方卫视的《诗书画》栏目,和印海蓉两人共同诗词唱和“忆江南”。同时,邀请江南文化研究、上海史研究专家熊月之与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展开深度对话,共同解析江南文化研究以及展览背后隐藏的学术话题。有意思的是,曹可凡在展览开幕前一个多月,特地打来电话说,他希望为“江南文化艺术展”在《诗书画》专栏做几期节目,所以后续请他参与展览直播、参加“江南文化讲堂”演讲也是水到渠成。直播节目在看看新闻、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央视网、央视频、快手APP、爱奇艺客户端、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等平台进行全网直播,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以及新开通的人民号、B站号、快手号等平台同步推送。精彩纷呈的活动和宣传推广,使得我馆名列5月“中国博物馆热搜榜之十大热搜博物馆”第一名。

围绕《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我馆精心研发了20余种50多款文创产品,涵盖生活、服饰、饮食等多种品类,特别推出的“江南春下午茶”套餐,观众得以在观展期间品茗赏珍,感受温润的诗意江南和精致的江南细节。为助力上海“五五购物节”,5月底,我馆举办了“云聚上博,共享江南诗意”江南文化艺术展文创产品直播活动,直播活动由市文物局的专家型领导带队,在线文创销售一时成为美谈。之后,我馆又为配合提振上海夜间经济,举办了多次夜间开放专场活动,并打造“展览+文创+轻餐饮”的文创营销新理念。

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时,上海博物馆一直把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行动计划贯穿始终。“江南文化艺术展”成功举办后,我们对于东馆的建设理念也愈来愈清晰,即我们将以东馆建设为契机,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并增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及教育体验功能,引导社会公众唤醒认同江南历史记忆和文化意识。

“江南文化”催生人才

众所周知的原因,博物馆界存在专业人员队伍梯队断层现象。2018年年中,我们在制定本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专项行动计划时,将人才队伍建设也作为一项专项行动一并纳入了。所以“江南文化艺术展”内容策划之初,馆里就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个创新机制,就是青年专家可以打破过去由部门、馆领导来分配展览内容策划的工作机制,而由自己勇于“亮剑”,通过“举手机制”来领这个任务,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全馆各部门组建团队。当然,各个专业部门的负责人,也都关心支持部门的年轻人大胆地试,并成为他们强有力的学术支撑。所以,当这个展览办成后,业内很多博物馆的同仁们都很好奇,跨部门非单一门类的展览,是如何打破文物单位所谓“部门壁垒”的?其实,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在先,接下来就大胆地去走,是失败,是成功,都要有坦然接受的心理准备,但是过程中精细地控制风险,成功就在望了。

几位年轻的专家度过了辛苦又煎熬的两年时间,这期间,他们得到市文联、市社联的大力支持组织了各种专家咨询会,向熊月之、胡晓明、刘士林、王纪人等各个领域“江南文化”研究专家们以及本馆的前辈们求教,不断提高站位,提升思维和理论素养,并据此完善展览内容。

“皇宋湖学宝尊”铭铜牺尊(郭新洋 摄)

天道酬勤。《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在筹备期间就引起社科界、出版界的关注。于是,“江南文化讲堂”以及“江南文化丛书”应运而生。在“江南文化讲坛”平台上,我馆很多70后、80后的中青年专家们,可以和王战、赵丽宏、熊月之、戴鞍钢、曹可凡等文化名家同台演讲、对话,带动效应不可谓不强,实现了社科学术与文博的深度合作,增强了上博在江南文化方面的话语权。“江南文化”系列丛书之《江南书画》《江南雕刻》《江南陶瓷》《江南染织绣》《江南印章》的出版,也在出版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如果说,“江南文化艺术展”是通过文物展、“江南文化讲堂”、“江南文创”、“江南文化丛书”等系列组合来全方位打造其影响力的话,我们的年轻专家们则乘风破浪,场场都没有拉下。在这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努力、成果等等,则通过上海博物馆以及打造的新平台超大流量扩大出去了,从而声誉鹊起。

一直认为,“江南文化”可以是一个大IP,作为一个文化机构,上海博物馆把“江南文化”这个大IP放进心中、装到工作目标中,积极利用好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用展览、讲座、教育活动、文创等产品形式来强化,念念不忘,历经时日,必有回响。

千里春风拂过,这里山常青,水长流,关于江南文化的种种美好,值得观众们期待。后会有期!(汤世芬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