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时隔80年,梁思成大量建筑手稿曝光惊艳无数人

2020-09-16

如今想要盖一个房子,

需要3D建模,

需要电脑制图,

各种现代手段应有尽有,

而在几十年前,

建筑制图只能靠手绘。

近日,

建筑大师梁思成大量的建筑手稿

在网上曝光,

其精致严谨惊艳无数人,

丝毫不输电脑制图。

这张是清代北平西山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这张是宋代四川宜宾县

旧州坝白塔

这张是辽代山西大同县

善化寺大雄宝殿

这张是建于公元984年辽代

河北蓟县 独乐寺观音阁(现属天津)

外观酷似敦煌壁画里的唐代阁楼,

室内有个16米高的观音巨像,

信徒首先可以在楼阁的底层仰视观音。

随后可在中间的暗层,

绕着观音的腰部一圈,

最后来到顶层,

能近距离欣赏观音的真容,

极其震撼壮观。

每张手稿线条流畅,

清晰的结构分析,

成百上千的构件一丝不苟,

中英文注解,备注详实,

和实物一一对应,

一笔一画胜过高清扫描仪,

即使外行人看也一目了然,

让人连连称奇。

宋代 河北正定县 龙兴寺转轮藏殿

时至今日很多人只热衷于

谈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却疏忽了,

他们不仅是夫妻,

更是一对建筑学上的知己,

梁思成与建筑的结缘就是因为林徽因。

清代 四川灌县 安澜桥

梁思成谈起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

他说: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

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

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

徽因告诉我,

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因为我喜爱绘画,

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很多年前,

西方对中国的建筑一直持轻蔑态度,

认为中国建筑外表简单

构造简陋没有发展,

再加上中国古代建筑的技巧传承

主要靠师徒的口传心授,

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

国际上关于中国建筑的参考文献极少,

其中从古流传下来的《营造法式》,

因为时代久远,

看起来如天书般令人费解。

宋代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要略

所以外界普遍误认为中国建筑

相较于其他系派很低劣幼稚。

而这样轻浮草率的结论,

甚至影响了中国人自己,

国人对本国艺术发生过怀疑乃至于鄙薄,

认为只不过是工匠之事。

却不知道,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

丝毫不受外部文化影响,

渊源深远,演进程序简纯,

历代继承,线索不紊。

中国建筑孕育于史前时期,

发育在汉代,

在唐代成熟,

到了宋代臻于完美,

直到明代开始衰老。

中国的建筑外表简朴,

内在结构复杂精美。

那些佛教庙宇中的翼展屋顶,

宫殿宅第中的格子窗棂、

庭院里的月门和拱桥,

极具特色,

让18世纪的欧洲设计师为之倾倒,

甚至创造了一种专门模仿

中国装饰的艺术风格,

“Chinoiserie”,

每一处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

工匠们历经千百年不断优化改进,

建造出适应人们各种日常生活的建筑,

结果到头来却被人们所不重视。

梁思成一直对这现状所忧心,

他特别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

去保护延续中华文化,

梁思成在美国宾大读书的时候,

看到了著名的《弗莱彻建筑史》一书,

书中插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都令他十分钦佩,

于是决心在自己写作的《中国建筑史》专著

以及相 关研究论文中,

要把插图画成这个水准。

弗莱彻建筑史手稿

而这谈何容易,

要知道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设备先进,

资源渠道众多,

可以安心的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专心绘画,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经济困难,

测绘工具简陋,

出行极其不便,

人们温饱尚不能满足,

更别说去全国各地探寻古建筑,

并且把测绘图达到世界水准。

其困难绝非一般,

但梁思成却把这项任务当成己任,

作为毕生的使命。

30年代,

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助手莫宗江,

自带行李铺盖卷,

背着测量仪器在中国各个角落考察古建筑。

因为环境简陋,

他们只能在古庙或者路边小店中投宿,

虱子成堆,

有些地方还要提防土匪,

在这种环境下,

他们克服重重障碍,

拉开皮尺,

一点一点丈量着建筑的大小构建。

为了测量、拍照、记录,

他们临时搭起脚手架,

去抄寺庙石碑上记载的修庙年代和经过,

惊动无数蝙蝠,

扬起千年尘埃,

冒着生命危险踩高沿低,

一边躲避战乱一边写下《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曾特别自豪地宣布,

自己是古往今来第一个登上天坛屋顶的女人。

不仅如此,

她可能也是唯一一个

曾经穿着旗袍登上古建筑的女人。

其中最惊险的一次,

当属测绘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有67米多高,

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建成于辽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