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什么秋天容易“愁”,答案就在“秋分”里

2020-09-22

俗话说

“一场秋雨一场凉”

秋分过后

即便天气晴朗

也抑制不住日渐浓烈的秋意

何谓“秋分”

春秋和冬夏

它们并不是天文学上的季节划分

而是我们的祖先

从日影最短的夏至

和日影最长的冬至中

用作图的办法中“分”出来的

故称秋分与春分

“平”是均匀呼吸

春秋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在秋分这天 日夜一样长

这与中国人追求平和观念相符

“平”是“于”加上“八”

竽是古代一种吹凑乐器

“于”指用力向外吹气

“八”表示分开

这里是均匀的意思

“平”就是指呼吸均匀

春主肝 夏主心

秋主肺 冬主肾

秋分时节

正是修身养肺的好时候

在商和周早期的先民眼中

夏冬是两个“极点”

春秋才是两个相互转化的时段

因此当时的一年只有春秋两季 各占半年

这也是为何“春秋”可以用来

表示“岁月”的缘故

“秋”是一只虫子

在所有以秋组词的词汇中

相对于秋风 秋雨 秋叶…

还有一个词

也是相当特别

“秋虫”

闭目聆听

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满足 一种悠然

又有几分落寞

因为有些秋虫是无法过冬的

这种感觉很奇妙

仿佛耳边响起了秋虫的低鸣

眼前闪烁着秋虫的跃动

而事实上

秋本身就是“秋虫”的化身

是一种有须 有翅 有爪

类似蟋蟀的昆虫

当人们在秋收的时候

秋虫 也开始了它们的收获之旅

当人们意识到

秋虫 是自己的食物争夺者时

人们开始用火去焚烧秋虫的卵

或者驱赶秋虫

到了大篆的时候

人们又在秋虫的边上加了“禾”

表示粮食的收获

但是

这时的秋发生了一个有趣的错误

甲骨文的“龟”(龜)

和表示“秋虫”的汉字非常像

只是头上少了须子

所以到了战国时期

我们的祖先有意无意地

把这个“秋虫”写成了“乌龟”的样子

因为古时龟(龜)的读音是qiū

如西域古国“龟兹”就读作“qiū cí”

所以

“秋”就得到了qiū的发音

到了秦朝“书同文”

为了便于书写秦人将

里面的“乌龟”也好“秋虫”也罢

统统省略掉

直接简单粗暴地写成了秋

从此

那只灵动的秋虫消失了

只留下了焚烧秸秆的滚滚浓烟

和一个耐人寻味的“qiū”的读音

人活一世 草活一秋

秋季是草木凋零之日

置身其中

人也自觉地生发出一种肃杀的悲凉之感

“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伤春悲秋 登高远望

自古就是文人的情怀

古代为何会实行“秋后问斩”

或许这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

“天人合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