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你知道什么叫立锋吗?保持立锋必须掌握的三个要点

2020-10-10

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指的就是中锋大法,那么什么是中锋?书法史上对中锋的概念提出质疑者不在少数,对中锋用笔也存在不同意见,至今没有统一的和权威的意见,笔者以为中锋就是立锋或叫聚锋,而侧锋是指空中逆入,侧切入笔,着纸之际立刻变为中锋,先立锋后倒伏行笔也叫侧锋,这也就是有人把侧锋也归入中锋的原因。侧锋也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之分,严格说中锋和侧锋是密不可分的,始终交替使用,无中锋便无侧锋,无侧锋便无中锋,笔者以为运笔的过程就毛锥直和弯的过程,所以说笔锋必先直后弯,弯后必挺直,如此反复不已,关键是,每一笔都存在着先直后弯再直的一个或多个过程,这就成为非常精妙而难以驾驭的笔法。深通此理,必须假以时日和悟性,这如同老子的“道”一样,可说又不可说,有点文字禅的味道。

那么什么是中锋呢?中锋就是笔毫的末梢,是笔力集中到达的地方,是墨汁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地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际和刹那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果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横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飘浮。

用剑使刃笔用锋。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必须把握三个要点:

一是坚持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笔毫能否站立起来,使之直立运使。清代蒋和谈用笔云:“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都是指立锋用笔。唐代张怀瓘“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明董其昌云:“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云:“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悟得此语者,方得用笔妙谛。

立锋用笔示意图

立锋关键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

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篾一类柔的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通过类比取意,自能悟得笔法。

二是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的轨迹,俗话说:笔要用到家。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这里的“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历代大家如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赵孟頫、文征明等墨迹,无不如此。

笔锋无处不到,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三是把握笔锋的弹性限度。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弹性破坏难以复原。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惟软则奇怪生焉,才有变幻莫测、鬼神皆惊的中国书法。主要有四个方法:

1、笔锋不可使尽。就是要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真正的书法家几乎都是用 “大笔写小字”,就是这个道理,而“小笔写大字”即使个别书家写得好,也毁誉参半。

2、用笔运行回顶立锋。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减弱下去,需做个“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等,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能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大大增强了笔力。

3、收笔立锋。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掭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作正确与否,应看笔锋是否最有效地弹直顺齐。

4、提按回锋。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提笔从而弹起笔锋。如悬针、长撇的用笔,悬针和撇的中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先重按而后提笔才回锋挺直的。

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弹走,笔一提起离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云:“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这正道出了立锋之妙!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