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乡音无改回味悠长

2020-10-11

书名:《江河旋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鼎钧

推荐:高中梅

王鼎钧先生是公认的文学大师,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其文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呈现出大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王先生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笔耕不止,前几年读《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那是一部史诗,而这本《江河旋律》,却有一种乡音无改回味悠长的感觉。

书的扉页上有:“大江东去,淘尽多少锦心绣口,我临江打捞,这些,希望能为您留下。”这是远走他乡的游子的回忆,是对世事沧桑感慨万千的智者的回忆,是一个忏悔者的回忆,是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无论是插柳学诗的童年记忆,还是流亡学习诸多细节的补记;无论是对踏上台湾岛的第一篇投稿,还是到完成在文学江湖上的一番厮杀,那个怒目少年,依然在望着昨天的云追忆过往。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追忆是最好的心灵抚慰剂。丰富的回忆文章,让我们一同随王鼎钧追逐他的跌宕人生,感受一个时代,一方风情,一处文化,一个城市。

王鼎钧的作品彰显了对天下苍生生存状态的隐忧。《那树》是他表达这一忧虑的印证。一棵经历过台风的重创而巍然不倒的树,人们对其膜拜不已。杀掉这棵老树所得到的效益,是否真的大于人们所失去的呢?王鼎钧用寓言式的笔法向人类发问,向读者发问。这种寓言式的笔法还出现在《胜利的代价》里,王鼎钧讲述了一个家族为了香火永盛,在腊月二十九去祖坟里捕杀夜猫子的故事。夜猫子去除了,而这个家族的子孙都断掉了食指。得与失的对比跃然于纸上,是否等价无须作家多说。作家用这种方式提醒人们,破坏大自然必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王鼎钧穷毕生之力“写出全人类的问题”,打通了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散文与小说的壁垒。他的《哭屋》,借一个旧式读书人追求、失败、悬梁自尽的悲剧故事,抒发一种亘古的寂寞之情。与鲁迅《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心路历程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与鲁迅从社会角度分析不同,它着笔于读书人“立人”“立志”“立名”的内在情感书写。从主人公的“哭声”到“我”的共鸣,从传说到现实,“哭声”贯穿始终,寂寞之情渗透全文,超越时代,这是继鲁迅的寂寞悲凉之后,对读书人寂寞情结的另一种书写。

王鼎钧对世态的超然关注,源于他对芸芸众生的刻骨关怀。如《〈骆驼祥子〉后事》一文中,他讲述了祥子时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不同于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见解,王先生指出,“我们当然同情祥子,但并不必然要憎恨医生,医生也有要人同情之处,既似围棋的‘双语’,又似逻辑上的‘两难’。作品到此始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使祥子了解医生,医生了解祥子,局外人了解他们二人。”王先生继而指出,“我们多从一利害、一是非、一角度、一重心,以及一时得失构建一元的人生。”读之,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王鼎钧的文字总令人拍案叫绝。比如《脚印》一文的跳脱与挥洒自如:“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上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歌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间不容庸人自扰。”谁人不曾思念故乡?谁人不曾受到来自生活的煎熬?区别在于,常人大概会慨叹命运对于自己的不公,却做不到王先生的四两拨千斤。

王鼎钧现已96高龄,清瘦而硬朗,睿智而健谈,高高的身架和从容的动作,给人一种闲云野鹤、舒适优雅之感。他一生受两个人影响最大,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后来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读王鼎钧的文字,有时你感觉是在和一位智者说话,有时又感觉在和一位邻居聊天。他或靠新鲜故事逗你,或用你想不到的妙句征服你,或用浅显的道理说服你。在浮躁气氛漫延的今天,王先生的文字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