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并非北方人民不重视

2020-10-23

到南方旅游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在如画的风景中,除了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还有很多饱经风雨的祠堂。这些祠堂大多数规模较大,建筑风格高大上,设计和建造者都非常用心。

可是我们到北方观光的时候,就很少见到祠堂,即使有祠堂也非常狭小,没有南方祠堂气派宏大。

为什么南方祠堂那么多见,而北方祠堂那么少见呢?

祠堂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跟儒家文化关系密切,而儒学早在西汉的时候就成为国学。

到了宋代朱熹和程氏兄弟将其发扬光大,儒学在朝野更受推崇,家族观念更深入人心。

人们通过祠堂,不但可以祭奠祖宗,还能加深家族成员感情,互相勉励。

但是从南宋开始,随着金兵的南下,大量汉人跟随赵家皇帝向南迁移。能够迁移的,大多数是社会上层人士,他们是有权、有钱、有文化的社会精英。

他们迁移到南方之后,还不忘祭奠祖先,更加怀念故土,所以就建造很多祠堂。在这里人们可以表达对远方先人的怀念和哀悼,把祠堂当作自己的心灵港湾,取得精神的慰藉,以求得心灵安宁。

随着金兵南侵和后来的元兵南下,游牧民族也随之南移,这些游牧民族思想中,家族观念淡薄,也没有汉族那样通过祠堂祭祖的习惯。而身在北方的汉族人,由于自己的根就在当地,不像南方人那样有热烈的思乡情怀。所以他们对祠堂,也没有南方人那么重视。

但总的来说,北方的少数民族跟当地汉族比起来人数还是少数,而且随着历史变迁,北方游牧民族都被汉族同化,接受了汉族文化习俗,也开始设立祠堂。

尽管这样,北方人和南方人的观念还有区别的,在祠堂上也能体现出来。

观念上,南方人更超前,喜欢思想多元化,更开放一点。而北方人更重权威,更注重维护权威。

所以北方不但有祠堂,而且祠堂遍地,但是北方人把祠堂当作宣扬族规、维护道德伦理的场所和强调尊卑的地方。

比如作奸犯科的人,会在族长主持下受到惩罚;春节在祠堂,家里的父母将本族的长辈一一介绍,让孩子们一一称呼,并跪拜叩头。

而南方人则把祠堂当作联系亲情的纽带,更喜欢通过祠堂聚会加深了解;并且经常在那里表彰自己家族有作为的人,激励家族中的年轻人努力奋斗。

北方祠堂比南方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方人做事比较认真,南方人比较讲变通。

在那个年代,全国掀起了破四旧风潮。北方人执行的时候不打折扣,全面关闭祠堂,有的则直接拆毁,有的改作它用。笔者的宗族祠堂在那个年代,就被改为马厩(牲口棚)面目全非。所以北方祠堂经过那个时期,基本上都不复存在,面目全非。

而南方人执行起来没有那么死板,能拖就拖,或者想方设法打擦边球,这就让许多祠堂得以保存下来。

改革开放后 ,虽然国家政策不禁止建立宗祠,但是要重新建祠堂,会面临很多法律问题,土地审批时也会遇到诸多麻烦,所以北方祠堂建造基本没有可操作性。

我们村的祠堂,有一家付姓的祠堂被村委会当作办公场所,其它几个家族的祠堂早已没有踪迹,而那个被当作马厩的王姓祠堂却得以保存,王姓家族的人虽然有扩建的想法,但是因有关法规对征地用途有严格限制只好作罢。

而南方的祠堂则因为保存完整、历史悠久,成为文物得到保护。

据一个南方朋友介绍,他们那里宗祠的功能非常多,不但可以祭祖敬祖,进行宗亲联谊;还能促进家族和睦,追思祖宗功绩,缅怀祖上品德,传承华夏文明,弘扬民族和社会正气,激励自己子孙后代,对勤奋上进的学子进行奖励。帮助同族的人排忧解难,还能在那里进行文化娱乐,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可以说,宗祠里不但没有封建陈腐观念,还有满满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之后,南方地区社会风气比北方更早开放,特别是闽粤地区,人才辈出,海外侨胞很多,富商层出不穷,大家纷纷回乡探亲祭祖,为修宗祠慷慨解囊。

而北方地区,并非是人们不重视,而是因为华侨富商相对较少,出面修建宗祠的人就少,当地人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宗祠得到修复的也相对较少。

中国古典宗祠建筑不仅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它还维系情感、支撑理想的宗法关系,所以本身也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