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孩子质疑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是病句,网友是你没去过成都

2020-10-27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古人不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也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不朽诗作。我们希望孩子多读诗词,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通过诗词来滋养孩子的内涵,从诗词中获得更深的精神慰藉和力量。不过,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一些字词流传到今天,意思可能发生了变化,或者说现在不这么用了,这就让孩子们不太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前几天看到一位宝妈在网上求助,说他家正在上五年级的孩子,思维太活跃了,提出一个她无法回答的问题,希望网友帮帮忙。这位五年级的小朋友,在背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时,认为“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个病句。因为老师教过,形容“鸟”的量词要用“只”,为什么杜甫用“个”形容呢?如果自己在考试中写“两个小鸟”,那肯定被老师当成病句。

看到这里,我竟然也无法反驳这位小朋友说的话,毕竟如果在作文里写“天上有两个鸟在飞”,确实大概率会被判断成是病句的。

是因为“鸟”在唐代的量词是用“个”来形容的吗?好奇的我上网查了一下,有网友科普说,其实“个”和“只”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跟咱们现代汉语方言差不多,大多是来形容人的。比如王勃的《九日》中,“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这里的陶家是指一类人,即像陶渊明那样的爱酒之人。而指“鸟”的量词还是用“只”的多,比如刘禹锡的《有所嗟二首》:“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就是用的“只”。

网友们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从《全唐诗》中就能发现,唐代用“只”做量词的情况很少见,一般都是当成“只是”和“仅仅“的意思来理解。比如李商隐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是这种用法,做量词的用法几乎找不到。但这位网友仍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用“个”。

第二种解释:从诗的格律上看,用“只”字,从平仄上来看不如用“个”字完美。杜甫写诗的工整度大家都知道,虽然“个”和“只”按一般人的观点,在平仄上其实是可以互换的,但是“个”是短促的入声,比起用“只”字从音律上明显要高明得多。这一种解释似乎还说得过去。

直到我又看到了网友的第三种解释:

这位四川网友说,这里的“个”不能按字面去理解,因为“个”字在四川是很常用的量词。我们再结合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看一看: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草堂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提笔写下这首即景小诗。这么一看,似乎“方言”这个解释也说得通。

这位妈妈刚把网友提供的这些回答告诉孩子,谁成想,这个思维活跃的小朋友又对整首诗的意境提出了质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面黄鹂鸟和翠柳,后面写雪,这明明是两个季节啊,黄鹂鸟、柳树跟雪天怎么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场景里呢?

不过,这也没难倒网友。一位四川成都网友站出来回答:“你家孩子怕是没去过成都吧,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成都,而成都也确实能有柳树、黄鹂鸟、雪在一个场景同时出现。”

从网上找到这首诗的注释,确实有提到“千秋雪”指西岭雪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我也查了下,百度百科里确实也提到,西岭雪山常年积雪,所以说杜甫当时在春天或者夏天看到了草堂的黄鹂鸟和翠绿的柳树,和他坐在窗前能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季节是不冲突的。

我在西岭景区的官方网站看到了一些西岭的照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都有,是真的很美。也默默种草了这个景区,希望以后有机会带娃也去看看。到时候,我一定会把杜甫这首诗的意境讲给孩子听。

我很想夸一夸这位小朋友,因为他在学习上能够独立思考,看事物有独特的见解,真正关注诗里写的内容,而不只是背会就行了。

其实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美好诗词,我们细细品读下来,总能发现背后蕴藏着一些知识点。比如边塞类的诗,写的时候要考虑所处地理环境,所以有地理的知识点。像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里有知识点的还不少。比如同样是在成都杜甫草堂里写的《春夜喜雨》,为什么春雨会随风潜入夜呢?就可以引出知识点——春天日照时间变长,气温适宜,植物从休眠状态中醒过来,种子准备发芽,这时的雨水对农作物就显得特别重要。

诗词与科学,乍听起来似乎壁垒分明,但其实,古人在吟咏风花雪月的时候,观察到不少有趣的自然现象,自然风光,这些到今天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周遭呢。诗词中其实是有科学的。

看看2017年重庆中考试卷,竟然直接问孩子:古诗文中,哪些涉及到物理学热现象?

考察古诗词的同时,还要考物理知识,这谁受得了啊?

古诗句和理科知识结合的考题,其实是试卷上常出现的经典题型。

记不记得我们初中学物理时,参照物的选择那一章,到处是诗词啊!

现在的孩子身处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综合知识能力很重要,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孩子的人生更匮乏。

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多方面发展、文理兼备的能力,朝着通识教育的方向迈进。今天就想为大家推荐一本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让古诗词启蒙不再枯燥的宝藏书——《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适合3-6岁的孩子亲子阅读,7岁以上的孩子自主阅读。

先简单总结一下这套书的几个特点:1、选取180首知名诗词,均为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将每首诗词进行详细准确的地理定位,名人足迹图带孩子读万句诗、行万里路。3、诗人创作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说,这套书全都有。4、每首诗词都有配套音频,由著名主持人贺超配乐朗诵,方便孩子能跟着朗读、背诵!

接下来和大家详细说说,我为什么推荐这套书~读万首诗,行万里路

这是一套与地图相结合的古诗词绘本。

孩子们可以以地图为点、以时间为线前往诗人、词人拜访过的每一个地点,寻找古诗词的创作源头。

翻开第一本书的开篇,一张李白足迹图,融贯了李白代表性的诗作及其“产地”,让人十分惊艳!

每一首古诗都会在地图上准确定位创作源头,诗人写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说,也都为小朋友一一介绍。读过这套书,再跟着爸爸妈妈去旅行, 走过那些诗人留下不朽诗篇的地方,我想,这会让此次旅行更有意义。汇聚40位诗人的180首名篇,新课改的最佳课外读物

这套《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汇聚了40位诗词大家的180首名篇。从初唐四杰的王勃到清代后期高鼎作结,跨越了诗词最鼎盛的几个朝代。

而且,书中的每首诗配有详细的注释、译文和赏析,方便孩子透彻地理解诗歌。译文的语言也像诗歌一样工整雅洁、朗朗上口。

这套书把古诗词与地图相结合,把地图与故事相结合,加深了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在孩子学习古诗文时,还能对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有所了解,扩大了知识面!

比如读到杜甫的《登岳阳楼》,先来了解岳阳楼的所在位置、景点、相关的名人名作等地理知识。

出版社特意请了央广著名主持人贺超进行配乐朗诵,韵律完美的诗篇,以及名人故事、历史传说,搭配恰如其分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给孩子一场听觉盛宴。

很多孩子对古诗词的读音、断句把握不好,通过音频的帮助也可以更好的掌握诗词的发音和韵律。空闲时间听一段,一起背诵诗词增长见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