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孙炜VS李燕: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董其昌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2020-10-30

记者丨何安安

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董其昌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今年8月,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中,董其昌《书画合璧山水小景》以7475万元成交,与14年前首次现身拍场相比价格上涨了13倍,领衔整场拍卖最高价。

但长久以来,董其昌在为社会所关注的同时,围绕着他的争议之声,也始终不绝于耳。有人说他独霸一方,有人赞为一代宗师,这个极为复杂的人物身上发生着诸多引人侧目的历史事件,对后世影响深远。

董其昌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作家、艺术媒体人孙炜说,这个距今近四百年的历史人物,本是一位连远足都须向人借钱的穷书生,却凭借自己的非凡天赋和不懈努力,依靠艺术经营而富甲一方,并成为晚明时期官居一品的大宗伯,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其本身就是人生励志的传奇。更为重要的是,当代人无论是涉及中国书画史、收藏史还是如何鉴定中国书画,董其昌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

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应该如何看待董其昌其人呢?在10月24日举办的“一代宗师董其昌——孙炜《董其昌传》新书发布暨北京SKP分享会”上,《董其昌传》一书的作者孙炜,清华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李苦禅大师之子李燕及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拍宝》栏目艺术品顾问王晓文,围绕《董其昌传》成书过程及董其昌背后的历史真相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10月24日,“一代宗师董其昌——孙炜《董其昌传》新书首发暨北京SKP分享会”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王晓文、李燕、孙炜。

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绕不开董其昌,他就像一个门槛。在活动中,谈及《董其昌传》的创作初衷,孙炜表示,历史上并没有人为董其昌写过传记,有关董其昌的记载,只有《明史》中有一个数百字的小传,而关于董其昌的评价,完全是割裂的。由此,如何全面看待董其昌?这促使他去完成《董其昌传》。在历史上,董其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孙炜认为,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认识他:首先,董其昌是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史论家;其次,董其昌是一位集大成的艺术品鉴赏大家,董其昌所采用的“目鉴”方法延续至今,仍然被赞誉为最可靠、最实用的方法;再次,董其昌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书画家;第四,董其昌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史学家。

那么,董其昌到底是神,是鬼,还是凡人?孙炜表示,这需要通过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结合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来观察分析,才能重新认识历史上的惊心动魄,而绝不仅仅是为满足后人之需,抛弃常识来撕裂历史人物。

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页八开之一(纸本墨笔 纵29.4厘米 横22.8厘米)天启五年(1625)王时敏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一代大家,董其昌的“南北宗”理论划分了我国美术滥觞自唐代以来的两大传承系统,即“南画”与“北画”的关系;“烟云供养”思想指出书画不仅具有教化意义,还具有“却病延年”的养生功能和陶冶精神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书画创作与收藏的普及;在艺术品鉴赏方面,他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为后世重构了中国书画发展史。他的书画作品更是屡次在拍卖场上拔得头筹,成为收藏家们竞相出价的对象。“董其昌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孙炜说,董其昌出身比较贫寒,正是因为他经历过苦难,所以对财富的追求特别强烈,以至于到了晚年,董其昌成为了松江府首屈一指的大户。

李燕从艺术家的角度对《董其昌传》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董其昌本人在艺术史和书画界的知名度很高,但是还没有一位作者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去为他写一本传记,“《董其昌传》可以作为一本珍贵的工具书用于学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保留的史料库。”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第二开。现藏上海博物馆。

李燕重点谈到了书中提到的“南北宗”理论,认为这一理论抓住了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主流。李燕指出,人的思维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逻辑思维;第二种是形象思维,这一点和用眼鉴定有很大关系,凭借视觉经验积累;第三种是顿悟思维,而顿悟一词,来自于中国的禅宗哲学。

作为一部涵盖了历史、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人物传记,《董其昌传》在描写董其昌生平事迹的同时,将其在书画、艺术、历史等领域的造诣与成就,乃至其宦海商海两沉浮的人生经历放入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讲述,将个体命运的走向与时代密切关联,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董其昌跌宕起伏的一生。

《董其昌传》,孙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早由董其昌提出,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孙炜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在艺术创作上,首先要临古。孙炜强调,尽管董其昌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复古派的巨擘,但实际上董其昌也非常强调创新,“他只是强调这个传统应该从古人那里而来,所以他强调要临写。”而在另一方面,行万里路。孙炜认为,在一个反复死记硬背的时代里,董其昌提出这个思想是具有革命性的,就是在鼓励大家走出书斋,在书斋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对社会最终的目的是创造。”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