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城市脉络:艺术与建筑的共生|设计 艺术大讲堂精彩开讲

2020-11-03

11月1日,2020设计·艺术大讲堂第二期“城市脉络:艺术与建筑的共生”在深圳华润·深圳湾万象城L3层 前檐书店举办,此次活动由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主办,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办的大力支持。联盟主席任克雷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近150名来自深圳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科技行业、教育等领域的从业者及爱好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联盟主席任克雷先生

空间、建筑、艺术有什么样的关联?是否将艺术、雕塑与建筑和室内设计结合?是否能创造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兼顾功能?艺术和建筑能够带给城市什么样的改变?建筑是否是带给人们精神与情感上的寄托?

此次大讲堂活动,从深圳的建筑出发,去寻溯城市的独特脉络,去发掘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次邀请了三位在城市建筑、空间打造、城市光影等方面有独特见解的老师,与现场公众一起探寻城市建筑的特殊魅力。

在深圳,城市与建筑、建筑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是轻松的、融洽的,但是如何将建筑、艺术、科技创新进行更高效、更美的融合,则是打造一座创新城市的关键。

从点亮城市到赋能城市

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数字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兼创作总监曾永乐

曾永乐老师从丝路视觉近几年的城市大型灯光秀的创作经验出发,去讲解了灯光秀的本质——灯光秀本质上是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是超越城市照明的空间光艺术诠释和演绎。

曾永乐老师认为表示,灯光秀应该是有故事、有场景、有内涵的,根据城市的气质和特色去变幻,是艺术性极强的大秀。“灯光”是“秀”的展现形式,照明技术是实现工具,而“秀的内容”才是吸引人研究的核心关键。好的内容需要精心的策划,对于灯光秀来说,绝不能脱离内容本身去谈技术,而应首先做好良好的顶层设计与创意。

曾永乐老师认为,灯光秀不是单纯的照明技术,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经济、文化、未来发展规划及人的需求等特点,并结合城市空间和功能载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甚至将灯光秀作为城市夜景照明规划的一部分,从而将将灯光秀打造成重要的城市品牌。灯光秀也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将其作为一种持续性城市发展的工具、社交、经济的手段。

与建筑的精神沟通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设计师曾冠生

曾冠生老师从全至科技创新园里的三个项目去呈现了建筑师和大众两个不同角度里建筑与生活的艺术。在曾冠生老师看来,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有两点:建筑是空间语言的艺术、建筑是传播生活艺术的舞台。作为建筑师,是需要与建筑进行对话进行交流的;从大众的角度出发,日常生活的载体即是建筑,对建筑、对生活空间的需求,真实折射了人的需求、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在进行全至科技创新园的整体创作过程中,曾冠生老师特别强调,建筑离不开对其特定场地的回应,根植于土地,连接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建筑又向人诉说着传统与过去,勾起人记忆里生活场景的点点滴滴。曾冠生老师表示:”我一直努力去创造能够与那里的土地和人融为一体的建筑,融于人们生活的建筑。”

建筑、大众、艺术间的理想状态

法国AREP设计集团华南分公司总经理 David PERERA

David老师认为,作为现代设计师,我们希望用我们的技术发扬建筑,为人民建造一个舒适的现代化建筑,回顾历史,以历史为灵感,创造更具有未来代表的产品。建筑所带来的空间应该是是人性化的,尽量可能引入更多自然光线的。建造的空间,一定是要让人感到舒适,给大众足够自由并且清晰的活动空间,人们走在空间当中直接找到他们想要去的方向。

在David老师看来,深圳是一个很绿色的城市,很多条件去建造屋顶花园甚至绿色空间,作为建筑师要尽量把舒适和高效更多带给使用空间的这些人。对于建筑来讲,空间艺术和文化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建造的空间不仅仅只是说建筑物,也希望这个空间是有活力的,也是有精神代表的,需要把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引入到空间中。

最终当一座完美的建筑呈现出来,它即成为一项公共艺术创作,建筑本身就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精神与文化,建筑一定是我们为本地文化创造的标志,能够让本土居民有识别性,而艺术一定是情感纽带和介质,让大众与城市快速产生关联与情感。

对话交流

三位嘉宾分享了很多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干货,有关于深圳本土项目的改造,让老建筑、老街区焕发新的生命力;也有关于灯光艺术与城市建筑的相辅相成;也探讨了艺术与建筑的融合、建筑与室内空间的打造···在分享结束后,三位嘉宾进行了对话交流,讨论了在作品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探讨了如何能让建筑与万物相融合,达到理想的共存状态,打造更丰富的建筑形态;畅想了关于未来建筑的创新形态以及未来城市的功能性。

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嘉宾们特别强调了本土建筑师的情感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包括当下对于“速度”的盲目追求值得大家去警惕,而未来应更关注可持续发展,去推动城市更健康地发展。

最后,嘉宾们还对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建筑专业的学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在浮躁的环境中,坚定内心,保持专注;

适当抛弃电脑抛弃数码软件,尽量使用手绘去绘制图稿,通过手去连结心与大脑,达到更好的效果;

不要急于有所成就,慢慢来,坚持到最后,把工作做到极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