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莫奈:为何是《日出·印象》

2020-11-05

克劳德·莫奈《日出·印象》

1872年深秋的一天凌晨,法国艺术家克劳德·莫奈被酒店外港口的汽笛声唤醒,他从窗口望去,曙色浮现,雾气朦胧,勒布瓦码头和库尔贝码头上已开工,烟囱冒出轻烟,起重机移动长臂,几艘张着桅杆的大船集结在大西洋船闸入口。海水、天空、船舶、建筑,以及近处小船上的人,在影影绰绰地晃动。

这港口的景象,莫奈早已熟悉。他4岁起就生活在这座海滨城市勒阿弗尔,在悬崖边和海水里玩耍的时间比在艺术学校课堂里的时间多得多,直到他的漫画才能被小城的海景画家欧仁·布丹欣赏,并引导他去海边写生。19岁时,莫奈初到巴黎,本能地不喜欢沙龙那些名重一时的学院派画家,而被巴比松画派和柯罗的风景画所吸引,随后在北非服兵役期间,为阿尔及利亚耀眼的光线和色彩着迷而画起了速写,及至患病后被父亲“赎”回来,莫奈仍在家乡的海滩作画。姑妈看到侄儿的速写潦草得像涂鸦,便要求他去巴黎跟一位正规的(也就是学院派)老师学画。在格莱尔画室的两年里,莫奈根本待不住,因为他要忠实记录所见事物的想法不被导师认可,倒是收获了与同学雷诺阿、西斯莱和巴齐依的友谊。莫奈一众在枫丹白露森林边的小村子画树和研究森林,有闲游的人取笑他们。彼时莫奈的榜样是虽入选了沙龙却屡遭抨击的巴比松前辈杜比尼,他被指责是“满足于印象、忽略了局部”,却正合莫奈心意。接着让莫奈服气的是同在翁弗勒尔港作水彩画写生的琼康,莫奈跟他学会了表现同一地点的自然在环境变化下的不同景象,并使自己的海景画入选了1865年的沙龙。

这一年莫奈25岁,初尝成功的滋味,画“外光”的欲望更加强烈。他在卢浮宫的阳台上画巴黎的城市风景,又雄心勃勃地琢磨着怎么在森林的自然光线下画一群野餐者和穿着漂亮裙子的女人,而且是两米见方以上的大画(《草地上的午餐》《花园中的女人》,1867年)。那时他已明确地认为,户外作画必须要在同一种光的条件下完成,才能保证画面的统一,并且用大号笔迅速的笔触涂厚颜色,显出粗的纹路。他用不透明色来描绘光,将它们与明亮而纯粹的蓝色、红色或黄色放到一起,并不混合,画面顿时显出生气。同样的调色法换了短小的笔触来画树,则表现出光的颤动。有了这些经验,莫奈在巴黎盖尔波瓦咖啡馆关于阴影问题的争论中,就显出说服力。风景画家纷纷反对用单一的沥青色来画阴影,主张用与固有色相关的补色就能使阴影有颜色。

1869年,莫奈与雷诺阿结伴在青蛙塘,研究怎么画水。他们发现,表现水的生动团块必须依靠色彩的细微差别,不要用线,而是用活泼的笔触,通过不同调子的颜色小片来构成各个面,就能保留住光与水的颤动,这种画法切实可行。就在莫奈苦叹着自己没有面包、没有颜料甚至没有希望的日子里,他的作画技法渐渐成熟。他还缺少最后的一道推动力——1870年的普法战争。莫奈在伦敦遇到他的贵人,画商保罗·丢朗-吕厄,摆脱了穷困。他与毕沙罗同时画伦敦的风景,在美术馆里观看透纳和康斯太勃尔,惊喜地发现英国先辈已在研究外光和瞬间效果。莫奈一边批评着透纳的浪漫主义,一边不自觉地接受了他的影响(直到晚年才承认)。之后莫奈又去了荷兰写生,从极多变化的灰调子里发展出层次。

重回法国的莫奈不再受财务困窘,有娇妻爱子相伴,三十而立的他事业开挂。观念、技法、题材,所有的问题都在之前解决了,只等待一次爆发。11月回到家乡的这个早晨,莫奈照例地支起画架,眼前的景象令他莫名的兴奋。他似乎未意识到此时的海港已经与儿时大不相同,从前勒阿弗尔没有开着起重机的码头,船没这么大,烟囱没这么高,也不会吐出这么缥缈的烟。莫奈画着这一切时,不觉得工业革命其实为海上日出的光影增加了现代性,他只是急迫地追逐着光线,因为光一变,色彩也随之变化。之前所有对家乡及外地海水和天空的观察,对先辈和同辈画家的崇敬,对色彩和笔触的掌控,都集结在半小时内喷发。他清楚必须要画得十分简练,用的颜色也稀释得很薄,才能最大强度地保留看到日出时的瞬间效果,并且不可因恋笔而破坏新鲜感。

1872年11月13日上午7时35分(据巴黎马摩丹莫奈博物馆2014年的研究成果),莫奈停笔,他将这幅画命名为《日出·印象》。“印象”这个词不是莫奈的发明,至少在1867年前后,有评论家用它来形容杜比尼和琼康的风景画,莫奈心仪二人,意向已定。他在1874年坚持举办独立于沙龙的艺术家联展,并抛出了惹来记者不满而攻击的《日出·印象》,这幅画凝聚了所有后来被称为“印象派”的画家在19世纪末绘画变革的历史关头所经历的探索、挫折与惊艳,使莫奈坐上印象派的头把交椅,可谓实至名归。1885年前后,莫奈定居于吉维尼小镇,沉迷于建造秘密花园和画睡莲。他常常思念海港,尽管因年事渐高、视力下降而不便出门,依然可以画出《帆船,夜晚印象》《亚蒙岬口,清晨印象》《伦敦查令十字桥,雾中烟云印象》和《翁费勒尔港的船只》等,一切都已存在勒阿弗尔的这个追光少年心里。

不久前,被视作印象主义绘画开山之作的《日出·印象》来到中国上海。和数量颇多的莫奈的“睡莲”相比,《日出·印象》仅此一件,更显珍贵。当借助云端观展,我们有机会站在这幅小小的杰作前,你可以想象,自己就是画中那个撑着小船的划桨人,正在迎着日出开启生命下一段光明的航程。

来源 北京日报副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