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情绪到了尽头,是沉默
作者:北叔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葩说》的一期节目,罗振宇和马东有一个争论。
罗振宇说:“说脏话是一个人的情绪到了尽头,不得已的表达。”
马东反驳:“一个人的情绪到了尽头,是沉默。”
深以为然。
人总是越长大越孤单,越懂事越沉默,成年人的世界除了冷暖自知,有的也是悲喜自渡。
所以,我们最终都会明白,情绪在沉默中开始,最后也会在沉默中结束。
01
沉默,是一种无言的修行。
世界之大,我们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有些人,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倘若我们为他人的胡言乱语多费口舌,既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又将自己卷入麻烦中,毫无益处。
不熟悉的,话只说三分;不了解的,交浅勿言深。
沉默是避免受伤的保护色,是我们经过岁月的沉淀,对别人更加懂得了包容与体谅之情。
有位朋友曾和我诉苦,她在朋友圈晒了几张去国外旅游的照片,却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说她真会过日子,真有钱。
她感到很气愤,就和那个人吵了起来。
我回复她:“保持沉默就好,不言并不代表屈从,而是明白道不同不相为谋,对方与你三观不一致,那就不要去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除了生一顿闷气,毫无意义。不多说,尽快结束无意义的对话,这才是智慧。”
为人处世,看破不说破,这是一种境界。
就像海明威说: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很多事情自己心知肚明就好,说话讲究分寸,不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看透不点透,看穿不揭穿,才是一种格局。
要明白,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拒绝车马喧嚣,而是默默地在心中修篱种菊。
真正的智者,从不在言语上争输赢论英雄,而在素养德性上走人生!
02
沉默,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道德经》里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与其争论不休,不如踏实去行动。
当一个人能够适时地闭上嘴巴时,会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颁布一条法令。
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为什么?”
楚庄王答道:“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三年不鸣叫,是要观察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
半年之后,楚庄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废除了旧的十项政令,发布了新的九项政令,处死了五个奸臣,提拔了六个隐士。
从此之后,国家昌盛,天下归服。
楚庄王懂得适时的沉默,在沉默中寻找改革的契机。
他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很多误解,对于不懂我们的人,就算辩解,他们也会用扭曲的思想来诋毁、反驳我们。
所以,永远不必解释自己,把一切留给时间,该沉淀的不会一直悬浮,事实终会胜于雄辩。
正如苏轼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没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沉寂期,没有在沉寂中的反思与积淀,哪有成功者的喜悦,哪有胜利者的欢呼?
沉默,是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是不急于求成的执着,是厚积薄发的强大力量。
03
沉默,是一种看淡后的成熟。
知乎有个提问:“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喜欢沉默?”
下面有一条回答是:
因为有些人无话可说,有些话无人可说。
的确,人们都说沉默是金,是一种城府和世故。
其实,很多时候,只有自己知道,沉默,是另一种心酸的成熟。
当笑容越来越少的时候,心事才会越来越多,当百般的滋味自己能咽的时候,那些千种的痛苦自己也会默默扛起。
越成熟越沉默,越沉默越释然,越释然越看淡。
身处人世,我们会越来越明白,这个世界,有些路一定要自己走过,有些苦痛只有自己能懂得。
不管再累再难,我们终要走向成熟,而成熟之路,就是学会沉默,坦然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和不喜欢自己的。
我们也终究要去学会不动声色,学会拒绝,同样也要学会沉默中成长。
鲁迅曾说: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因为我们明白了生活,已不会愤世嫉俗,喋喋不休,所以学会了沉默不语,面对生活的风雨漫天,内心已变得波澜不惊。
最后分享杨绛先生的一段话:
“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相信经历多了,你会明白当情绪到了尽头,沉默的另一个名字,叫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