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泸州傩戏,来自远古的回音,最具仪式感的乡土非遗

2020-11-14

张艺谋拍过一部不那么热门的电影,据说是找自己的偶像完成心愿之作,叫《千里走单骑》,而这个偶像就是已故的日本艺人高仓健。对于八零后的父母辈来说,对高仓健并不陌生,《追捕》里的杜秋让他成为当年那个年代的人的偶像。所以张艺谋也不例外。

不过今天江阳沽酒客却不是谈这部电影或者高仓健,我想谈谈这部电影里的主线傩戏。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演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它具有全国性和普遍性,不仅仅是哪个地方独有,但是每个地方因为地域风俗习惯不同又有各自的特色。今天江阳沽酒客就说说泸州的傩戏。

在泸州,傩戏有些人会读成摊戏,大概两个字非常像,只是一个是提手旁一个是单人旁,其实应该读挪动挪音。但是泸州的叫法还有,坛坛戏、端公戏、傩堂戏、师道戏等等。

在民间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泸州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曲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曲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泸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

泸州傩戏大体分为阴戏,庆坛与阳戏三种。阴戏大体是涉及阴曹地府与鬼怪的相关的一些剧目与法事。庆坛也称傩愿戏,师道戏,以祭祀礼仪,庆贺神灵为主要目的的傩戏形式。酬神还愿,庆贺神诞,祈福添寿,祝五谷丰登的庆坛法事。因其不走丧家,故端公习称此类庆坛为“阳事”。

演出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如台布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诀”以及师刀,神棍和令牌等道具的运用。其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傩技表演,如捞油锅,过火海,上刀山,吞火炭,穿红铧等。

泸州傩戏中具代表性的是纳溪新乐天心坛和合江白鹿赵候坛。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被称为“傩”。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向傩戏转化。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保留了国人先祖从上古原始社会最初的意识形态,那个时候敬献表演,完全是大自然的无知和崇拜,这种无知和崇拜,有那么单纯和质朴,完全没有任何贬义。

在巫师最当道的年代,傩戏就是上古乃至奴隶王朝的一个主流国粹。当年后期则与历代的宗教民风融合,慢慢却从正神主流地位,落入民间草根。依然有地方进行追捧。

不过已经从单纯的虔诚祭祀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它在早期仍然包含一部分迷信色彩,然而这是它发源的根本,如同演戏一样,你不能彻底否定,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唐宋以后,随着傩事活动的广泛流传,在驱鬼逐疫的鬼神信仰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有了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借用,还有不少历史故事和战争题材的内容穿插其间,显示出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约在元明时,嬗变而成傩戏。

其实,泸州的土语端公和药猫一男一女都属于道士、神婆、巫师一类。因为端公戏就是沿于傩,其任务是驱鬼、祈神、还愿,。如“庆坛”时演隋朝嘉州太守赵煜为民除害消灾的故事,表演时要化妆,戴面具,有唱有跳,怡神娱人。因其表演过程中,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至今,几乎销声匿迹。抛开神秘色彩,傩戏包含了丰富的地方人文特征,而且还有很多历史典故,也算民俗百科的一类了。

关于表演上面,其实还融入许多古人的智慧在里面,很多特技拿来拍电影都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扎坛墩,供坛神的标志,在堂屋上首左角,立一牌位,写上赵煜的名讳,其侧用纸扎一亭阁式样,插于有孔的石础上。这一石础俗称为坛墩,开坛时即将此墩搬开,结束圆满时又将此墩复原,如此过程,称为“扎坛墩”,掌坛师是这一表演的主角,或是前进,或是后退,其步法皆有一定规律,称罡步。手法(俗称挽诀)变化花样,多至几十上百。每种手法均有名称如:大金刀、小金刀、日月二光等,表示一定意义。

又比如砍红山,表演时用白皮纸一张,写好主客的名字,然后铺在地上,待唱念完毕,当事人把额头在火上烤到微红,手持利刀,几个身法,几句唱、念在锣鼓的节奏中,猛然用刀向额上砍,旋即对准地上铺的纸,使血滴在名字上,谁的名字上血多,预示来年顺利。(这个未免有些自虐倾向,不过这也符合原始人的敬畏神灵献祭的思想,只是这个东西笔者总觉是有什么技巧的,可以无法考证)

还有踩九州,是驱鬼的一种普通形式。坛内或院坝铺上草席一床,,掌坛师手持长剑,身着道袍,左手挽上诀法,踏着一定的步法,分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在席上踩来踩去,唱念结合,每一段落完毕,打锣鼓的要帮腔,其台词纲要,是本着《尚书·禹贡》及《礼记·月令》之文而写的,如唱:“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为柴州,黑水西河为雍州…,苍庚鸣,九盘儿州上船行等”。

唱完踩完后,提起席子用剑一刺,再抛入纸扎的船中即告结束,最后将席子烧掉,所谓踩九州,是把席子看成九方,每方都要踩到的意思,是要将九方的瘟神都清洗出来,驱在船上,抬到荒郊去抛了。

所以每年二月端公“打清醮”即以“踩九州”为主,并一定要扎一只纸船,由两人抬起,所到之家若只表演这一幕,则名叫“行个船”。

其实这里面还是满有内涵的,难怪孔子都评价傩戏说:“傩,驱逐疫鬼也”。

《论语·乡党》记载,有一次,孔子遇到老百姓在举行傩事活动,就穿着朝服恭敬的站在傩堂门前观看,可见,对于傩,人们往往会遵守一种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

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人说汉族缺乏的传统文化的东西,你要是看看各地的傩戏你就知道根本不存在缺乏,只是我们已经把它们忽视了,大约科学和民俗有些误解,把信仰当成迷信来处理,实在有点矫枉过正,而且现在很多人看经济效益,显然他们觉得这些东西,能带来什么财富呢?然而你们可能忘记了,去民族地区旅游,我们不是冲着人家的民族风俗而去的吗?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