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伦带队探索故宫“禁地”,还能御猫在手,慕了!
作者/伽蓝
“你们的鞋子配色比较大胆,但红配绿是什么用意?”
“你说比较百搭,那换个理解是不是就是它不够个性?”
万万没想到,在《上新了·故宫》里还能看到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的场面。
由于前两季故宫睡衣、卫衣、脊兽祥瑞盲盒等衍生文创产品卖得火热,进入第三季的《上新了·故宫》,上新也需要PK了:
来自20支高校的大学时设计师不仅要提取故宫元素,还要面向新品开发员与对手团队进行“答辩”。
伴随着Z世代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民族自信,类似《上新了·故宫》这样的文化类综艺也在不断创新与迭代。
根据叨姐统计,过去一年有十多档文化类综艺“上新”,当传统与潮流碰撞,焕发文化新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激活商业价值与互动传播价值也早已提上议程。
当大学生成为“手艺人”: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通过《上新了·故宫》这档节目,叨姐实实在在明白了啥是羡慕嫉妒恨:
邓伦、张鲁一等故宫新品开发员可以在未开放区域大饱眼福,还能御猫在手、第一时间观览故宫宝藏与文创新品。
今年适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所以本季第一期节目需要寻找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记。
循着“定”、“守”、“护”等关键词提示,新品开发员们在保和殿测绘出紫禁城真正的几何中心,徜徉于金水河畔体会金城环抱、固若金汤的气势。
在被誉为“600年时间胶囊”的钦安殿内,更是发现了紫禁城建城到清末的丰富历史文物。
无论花纹繁复的明代五彩仙鹤架龙纹大鼓,还是被误当做令牌得以幸存的宋徽宗御笔玉册单简,观众跟随着明星嘉宾与专家的视角,通过云游故宫仿佛穿越回数百年前,体验文化盛世的璀璨惊艳。
兼顾娱乐性与艺术性、专业性,一直是《上新了·故宫》的特色。
第三季依然保留了明星历史重现以及3D动画演绎建筑构成等表现手法,同时又弱化了往季嘉宾提问表演痕迹过重等问题,更加自然地输出历史与文物知识。
要让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少不了年轻一代的传承。
相比前两季邀请成熟设计师进行故宫衍生文创设计,《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召集了20所高校的设计专业学生团队,让他们根据两位新品开发员回传的故宫元素,设计全新的文创产品进行捉对PK。
“竞争上新”不仅充分激活了大家的创造力,也最大限度尊重文化多元性,让文物焕新拥有更多种可能。
比如同样是设计潮鞋,首期由邓伦带领的清华美院推出的“青云跃”,红绿撞色彰显年轻人个性,连鞋盒也仿照太和殿殿柱做成不走寻常路的桶状;而由聂远率领的中央美院设计的“云山履”,风格则更加典雅婉约,充满了细节巧思。
果然还是年轻人最懂年轻人,两款设计不分伯仲,叨姐看完都会有只要穿上这双鞋,就是街上最靓的崽的既视感。鉴定团也产生了纠结,最终宣布两款产品均优化上新,让市场销量来决定谁更受欢迎。
都说综N代很难持续保持水准,为何《上新了·故宫》这个IP却没有像其他节目一样高开低走?
首先,馆藏丰富的故宫博物院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大量未开放区域更是激发了大家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
《上新了·故宫》巧妙抓住了用户心理,每期都将悬念置于节目中,比如寻找紫禁城印记这期,为何宋徽宗的真迹会流落于钦安殿,太和殿龙椅竟然不是故宫中心,紫禁城顶部建筑竟然组成了北斗七星?
当疑惑被逐一揭开,观众恍然大悟的同时已经悄然习得不少关于故宫历史遗迹文物保护的知识理念。
其次,节目做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不仅更多人通过《上新了·故宫》了解到紫禁城600年的前世今生,衍生设计出的文创单品销售额破百万,更是让结合流行元素的传统文化融入千家万户,成为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
另外,尽管是一档娱乐大众的综艺,《上新了·故宫》并未因此降低对专业性与学术性的尊重。
节目中传递的信息不夹杂戏说,都是经过严密的资料考证。
明星嘉宾也不会像其他综艺一般拿无知当有趣,而是担当知识普及的桥梁、用更通俗的语言向观众传递出去,真正让中华历史文化流转千年、生生不息。
正如《上新了·故宫》寻找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记,“无意中打通了一条紫禁城记忆复苏、加固、以至连绵不绝的历史脉络”,是因为有一代代人心手传承,守护并延续。
故宫文物是历代能工巧匠的集大成之精髓,而如今中国文化的接棒,已经递交给当代的莘莘学子们。
从文化类综艺到“文化+综艺”
不难发现随着《上新了·故宫》热播,越来越多以游览文化地标为主题的综艺出现在观众视野,比如去年的《遇见天坛》,今年《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以及即将上线的《登场了!敦煌》。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这些节目都有不同形式的模式创新:
比如《遇见天坛》让明星们成为萌新实习生学习匠人技艺,《我在颐和园等你》强调古典园林游逛,将诗情雅兴寄于山水之间;《了不起的长城》则结合了户外真人秀的竞技性与强娱乐。
而节目组不仅纪录古今文化流变,还试图打造新的地标,像是《我在颐和园等你》就对苏州街店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令年轻人心之向往的国风文创一条街。
但成功依然很难复制。因为很难有单一景点,能够像故宫一样具备强大的IP延展属性,同时又在观众心目中拥有浓烈的向往情节,因此往往一季节目后就再无响动。
将真人秀结合文化元素的还有湖南卫视推出的《巧手神探》,以了解蜡像制作、文物修复等“手作”为核心概念,将文化类综艺包装成每期角色扮演、寻找卧底的悬疑探险类节目,颇像是明星大侦探版的“我在××修文物”。
此外,区域性的人文旅行探访类综艺,在受疫情困扰的2020年俨然一股清流。比如浙江卫视的《还有诗和远方》,按照唐诗索引去浙江探寻文化渊源,游乐逛吃中融合了不少当代都市人艳羡的田园诗意。
棚内文化类综艺里,除了《见字入面》《神奇的汉字》《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综艺,《非正式会谈》、《世界青年说》以及即将播出的《世界美少女的茶话会》,瞄准年轻人对于跨地域、跨文化探讨的好奇,汇集了世界各国青年代表作文化访谈节目,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叨姐不由想到早期的文化类综艺,多是“老艺人”与“老手艺人”的搭台唱戏,以传统纪录片形式单向输出传统文化,姿势端庄但传播效果不甚理想。
经过这几年的升级与迭代,“文化类综艺”的定义正在被无限延展。广义来说,无论传播中华美食的《中餐厅》,还是拓展当地旅游的《亲爱的客栈》,甚至《潮流合伙人》、《夏日冲浪店》等输出青年人生活方式的综艺,都在试图将多元文化推向台前。
如今谈到文化类综艺,我们联想到的早已不是单调说教讲学,而可能是5G漫游世界,在更广泛的文化界定中寻找共识与包容。
或者我们更应该将其称之为“文化+综艺”,即通过综艺的娱乐化形式将更多文化推广给下一代。叨姐也期待着,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文化+综艺上新,让传统成为流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