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翡翠这个特征分不清楚,被坑是肯定的

2020-11-22

翡翠的“种”是衡量翡翠质量的主要标准,种是翡翠的灵魂,素有一好俱好,一丑俱丑的说法。但是翡翠的“种”是一个对外行朋友来说难以琢磨的一个定义,不同的书籍有着对“种”不同的诠释和定义,有的书籍将翡翠的种直接定义为玻璃种、冰种、糯种等这类对翡翠“种”的解释,主要是指的”种水”,更侧重于解释的是翡翠的水头、透光度,也是外行朋友们最容易去顾名思义理解的,但同时这样对种的认知也产生了很大的误解,以至于很多刚入行的朋友很迷糊:怎么我看到两块透明度不同的翡翠,行家的判断透光度好的种反而会差些?到底什么才是翡翠的种?

左边的怀扣的水头比右边的水头好,但结构疏松,致密度差!但右边饰品的种要比左边好,油性好,致密度高!

通俗的讲,翡翠的种是翡翠的一种质感,当今的鉴定机构对翡翠不会去进行美感辨识,只要满足翡翠组成的几大元素就定义为翡翠,就能做翡翠证书,这就导致了翡翠层次化分非常巨大,差的翡翠几十块、几百块,好的翡翠价值可以达到百万、千万甚至上亿,这种巨大的价值跨度让外行朋友很难去清楚认知翡翠的层次,也导致了玉石行业被大家公认为深水行业。翡翠文化经过发展衍化,最终都是把“种”定义为衡量翡翠品质的主要标准,所以要学翡翠,不管是翡翠原石还是成品,“种”的正确认识都是一门必修课!

初学者对翡翠的种大多都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迷糊状态,这都是正常的,种的理解更多是一种感知印象,只有多接触实物才能真正感悟到种的质感,如果你期望能从书本、图片或者网络视频来悟透种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种的理解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翡翠的通透度当成种来理解,行业里不良商家也惯用这个节点来误导消费者,把通透度好的“嫩空种”当作老种翡翠以次充好来欺瞒消费者。最近与很多朋友一起交流,让我帮他们鉴定自己买的石头,就发现很多吃亏上当的就是把透光好的“嫩空”种当作老种的原石购买。

这是朋友寄过来的,灯光效果非常具备欺骗性!种嫩,水长,这种紫色切开就没有了,玉质跟豆腐渣一样

会卡嫩空翡翠原石,皮薄,质地稀松,透光度好!但是毫无价值,市场以公斤料来卖

嫩种翡翠成品,呆板,质感差!时间长了会发生变化,像脱水的感觉,配饰久了就会感觉越戴越难看!

成品看种相对简单,外行朋友们可以理解成珠光宝气的质感,种质越好,油性、莹润度、荧光就越好,种质差的就会显得呆板、干燥不够美观。毛料上看种学问就要深厚很多,个人观点上,翡翠原石的种应该“就石论石”、“就料论料”,不能用行家的惯性思维场口论,这里讲一个误导性比较强的概念——“老坑”和“新坑”,所谓的老坑和新坑是指古代采玉人对矿区地理位置的定义,老坑指早先的河床采坑(水洞子),以帕敢为中心附近的矿区,产出的玉质地普遍种老,所以称之为老坑玉;而新坑是指后来的山地采坑(山)洞子,位置在莫西沙场区东北区域,所出的翡翠种质偏嫩,称之为新坑。这种定义在古时候有普适性,老坑一般种老,新坑一般种嫩,因为那时候开采能力有限,只能涉足矿层的表层开采。但是今天的机械化开采颠覆了这个概念,这种“老坑”“新坑”的说法存在很大的误区和偏差,场口是变化的,以场口对翡翠种质的定义是有片面性的,老坑种场口也会出种嫩的石头,新坑种场口也会出种老的料子,只是概率的相对高低。今年大量开采的格叠莫和三卡场口,都是新坑,退到前两年行家几乎都不认可,但是最近三卡和格叠莫场口连续爆出好几块玻璃种大件头翡翠,评估价值都能过亿,其中有一个大件头玻璃紫原石,当时我一个朋友8000万缅币(约合50万人民币)已经谈下来封包,交了2000万的定金,但是对新场口的偏见让他多了一份揣测,约了好几个行家再去分析,过于谨慎而错把这个价值连城的石头看成了水沫共生,退掉了定金,结果易主他人后,别人一刀切下去中间化成了玻璃种紫色,在平洲行家一口就开价3000万人民币,朋友聊到这事就锤胸顿足,因为对场口的偏见,让煮熟的鸭子飞了,所以说场口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对于老坑和新坑应该去辩证的看待,以免错失遗漏机会。

缅甸玉石场区地图,地图比例稍有出入

回到对种的详细介绍,结合一些前辈的总结,也木西的观点上看种的四大指标:细腻度,致密度、光感度和硬度:

先来解释一下细腻度,细腻度是指翡翠的组成矿物(硬玉)颗粒的大小、粗细程度,也就是行家所说的翡翠“肉质”的粗细程度,即肉粗或肉细。原生的硬玉矿质地是比较稀松,晶体也较粗,但是透光度好,就是我们常讲的嫩空,在原石上也是最容易欺骗外行的一种现象,这种嫩空的原石切开后一般呈现粗晶结构或斑状变晶结构,细腻度很差、肉质粗。

嫩空种质的翡翠原石,透光度非常好

切开晶体粗糙,呈现粗晶结构或斑状变晶结构,细腻度很差

翡翠细腻度的变化是由于原生矿石在地下深埋中受到破坏性的地质构造力作用,像地壳运动或板块间挤压作用力,至使粗颗粒硬玉被压碎成细糜状,从而提升了翡翠的细腻度。糜棱岩化越强,翡翠的细腻度就越好,翡翠的种质就会相对较好。能达到玻璃种质地的翡翠,在生长环境中会受到多次地质作用力,导致翡翠晶体不断的动态重结晶变得非常细腻,即使在高倍放大镜下也难以看到翡翠组成的矿物颗粒。

玻璃种墨玉,非常细腻,20倍放大镜下也难见翡翠晶体,并且高致密的质感让它呈现翡翠养眼的油性

玻璃种墨玉最好的透光度一般不超过2cm,所以不能以透光度来衡量翡翠的种!

翡翠有两种岩石类型——硬玉岩和绿辉石岩,翡翠的致色就是由辉石岩导致,但是绿辉石透光度有限,像极品墨玉99%都是辉石岩,所以有色的翡翠透光度会相对较差。

致密度是决定翡翠种质好坏的关键因素,关注我的朋友经常会发现我在讲石头的时候喜欢说皮壳的沙感表现,其一是沙粒细腻感,其二就是沙粒的紧凑感,也就是致密度。如果说得书面一点,致密度就是翡翠组成矿物(硬玉)之间相互结合的疏密、松紧程度,行家喜欢说“皮紧”“皮松”。这里要聊聊的是致密度和细腻度是有区别的,翡翠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两种作用力,一种是破坏性的地质构造力,另一种是埋藏过程中持续性的定向压力,强大的破坏性地质构造力致使原生翡翠细腻度发生变化;持续的定向压力致使翡翠的致密度增加,定向压力越大,致密度就会越高,种就越好,如果在持续的定向压力前阶段发生了细腻化的糜棱改造,那就会形成种好细腻的翡翠;如果原生矿床只有持续的定向压力,未发生过破坏性的糜棱改造,就是种好肉粗的表现,所以在翡翠原石上看种,致密度是比细腻度更重要的指标。如果一块赌石上两者兼具,既有致密度,又有细腻度,就算没有任何灯光表现,都是价值不菲的赌石。

皮壳致密度较高的一块会卡原石,但是晶体的细腻度欠佳

很少人能准确辨析的种好肉粗的翡翠原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上图为一块会卡原石,30多公斤,是一块切口料,市场上放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它的细腻度差,第一眼看上去很难入眼,卖货的缅商也以为是切跨了,“有幸”被也木西的老司机撞见后,经过仔细研究辨识,特别是对皮壳的致密度辨识,判断起货会非常的高,是一个大漏,买回来做出手镯后,果不其然,从糯化的质感变成了高质量的糯冰,增值幅度高达3-5倍,这就是比较典型的细腻度差但致密度高的翡翠原石,这种原石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来讲裂比较少,因为形成过程几乎未经过破坏性的地质构造力影响,所以如果以后大家遇到这种原石可以多留意一下,不过从翡翠形成过程来讲,这种“大漏”的翡翠原石相对较少,因为翡翠矿脉的形成经历过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主矿脉大多是经历过强大的地质作用力的,所以种好的原石一般都会肉细,这种种好肉粗的偶然性学问比较深度,一定是经验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准确辨析,翡翠行业有句话,经验就是真正财富,翡翠知识是本天书,大家都能看懂的东西,没有漏可以捡,当别人看不懂时你能看懂,那幸运一定就是你的。

致密度很高的翡翠原石在玉质能达到冰种时皮壳上一定会有很独特的呈现,像水泥皮、大象皮、老树皮,疙瘩皮脱等

这块水泥皮翡翠原石的皮壳致密度很高呈现褶皱现象,预示着玉肉种质非常的老。

老树包浆皮壳的翡翠原石,切开后为冰种雪花棉

石头不会骗人,能赌到冰种以上的石头皮壳一定有很高的致密度,记住如果皮壳紧凑感欠缺,种质一定不会太好

第三个种的标准就是翡翠的硬度,映射到石头上就是我们常讲的皮壳上沙的硬度,行家有句话叫“沙尖种老”,就是说种老的沙皮石头拿在手上一定有刺手感, 这是一种上手的触感,对原石种的判定非常重要,结合致密度的综合判断就是我们行家说的皮壳的“老度”,但是这个判定标准在图片和视频上几乎是判断不了的,所以说学习石头的朋友有一定基础认知后更多还是要身历其境的去感触,才能获取到真知见解,如果一块原石上的沙粒很容易脱落,很小的外力作用就使其掉沙,那毋庸置疑肯定是一块嫩空翡翠。硬度高低可以直观的反应出种质的好坏,硬度越高,种质越老,这个硬度不是摩氏硬度,而是翡翠的抗磨硬度,也就是翡翠抵抗外来机械力作用的强弱硬度,这种硬度由硬玉矿物颗粒相互结合的牢固成都来决定。不同翡翠的硬度差异,在且切磨过程中会反应得特别明显,经常师傅上刀后第一感觉就能根据硬度判断出石头的种质差异,硬度高的老种翡翠,抗切磨能力很强,切琢时刚声十足,强劲有力,进刀很吃力,种嫩的翡翠切磨时特别容易,特别是一些新场嫩空,进刀就跟切豆腐一样,这个知识点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硬度与致密度是相辅相成的,致密度高的翡翠原石硬度一定会高,种质就会偏好。

冰种玻璃种的翡翠开窗切割都很费力,切割时间远远超过普通种质的翡翠,图中师傅开窗玻璃种原石用上了两只使力

第四个种的衡量标准就是光感度,这个知识点偏向于行家一点,宝石鉴定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折光率的判定,翡翠的折光率为1.65—1.68,种好的翡翠比种差的翡翠光泽感要强,虽然区别不大,但是在行家眼里大多都能一眼辨识,像做假的B货翡翠,由于破坏了翡翠天然结构折光率会下降到1.60左右,看来就会有一种沉闷感。翡翠有一个特殊的光感效应,在细腻度和致密度到了极致后就会出现一种绚美的荧光感,行家叫“起荧起胶”或“冰杠味” ,就是所谓“珠光宝气”的感觉,这种光感效应只会出现在种质特别老的冰种、玻璃种翡翠上。

高冰玻璃种翡翠成品,胶凝感很强,照片很难拍出来那种感觉!

冰种、玻璃种翡翠也分三六九等,区别就在于这种荧光感,荧光好的和荧光差的价值差价巨大,比如同样的玻璃种翡翠原石,普通的在50万左右一公斤,极品的能出戒面的就在300万左右一公斤!光感度是衡量高品质翡翠种质的标准,胶凝感越强的翡翠其种质就会越老。这里浅聊一下我们对冰种的界定,冰种不能顾名思义的理解为透光度、水头到了冰底就叫冰种,冰种概念里属于品级很高的翡翠,所以也木西对冰种的界定是一定要起胶凝感,如若翡翠的致密度不够,透光度再好也难以有胶凝的光感度,这种翡翠我们把它更多界定为冰糯种,到了玻璃种翡翠,一定是细腻度、致密度、硬度和光感度都非常的好,有亦真亦幻的珠宝美。

高冰接近玻璃种的翡翠成品,荧光质感非常的好

荧光更好的玻璃种翡翠成品,人见人爱的美感!

最后再来讲一下混淆概念——透光好但种差的“嫩空种”,对于嫩种翡翠的辨别,要从玉肉的粗细度、致密度、沙感、光感来综合考虑,行家比较容易从灯光的光感直接辨识,但这个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嫩空翡翠在原石上的反应是透光度非常好,因为原生硬玉的晶体间隙比较大,光线的穿透能力也好,但同时嫩空翡翠会折射出一种浑浊模糊的光,行家讲的叫“不聚光”,就跟电筒光照射在土豆上那种浑浊感一样,嫩空翡翠因为水头较好,原石表面上看似漂亮,但是成品抛光后会有一种“呆板”“不受光”的表现,由于晶体间隙大,时间一长就会有风化后的脱水感,润泽越来越差,色彩越来越淡!也就是很多外行朋友买到的嫩空翡翠,一段时间后怎么感觉“色飞了”!

市场上的嫩空翡翠原石,都论公斤来卖

嫩空石头常见紫色光感效应,皮壳上看到紫色光线浑浊一定要注意,是种质相对较嫩的一种表现!

本文讲到的知识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很多也属也木西自己的学问观点,翡翠学问体系非常的庞杂,特别是石头学问,真正的高手都有一套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高端赌石学问上见仁见智,有不同见解和分歧都属正常,不过基础种水学问都属英雄所见略同。闲聊几句,赌石绝对不是赌博,高手眼里的赌石是一门相玉文化,用眼辨析,用心分析,用真知学问尽量去降低“赌”的风险,把赌石变成“睹石”。参与这个行业,首先要学会克制欲望,克制“赌”的心态,做到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涨跌都能是云淡风轻的心态!所以谏言入行赌石的朋友们,因为诱惑太多,这个行业更多是一门“修心”的学问,跟其它行业一样,想要立志长远,财富一定是靠积累的,绝对不是靠赌的,只不过过程中多了一份扑朔迷离的概率学。

这个行业最大的魅力是在有足够的经验沉淀下能过获取到更高的商品性价比,能够比普通行业更容易积累财富。难点是学习的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诱惑和深水鱼雷太多,稍有不慎就会走偏跌倒。对于喜欢赌石的外行朋友们,也切勿把赌石当成能发家致富的门道,还是那句也木西告诫的老话,外行赌石先赌人,小赌怡情尚可,大赌切莫率性而为!

感谢朋友们对我们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介绍完这个知识点,最后给大家出一道考题,上图为4块莫西沙的翡翠原石,从皮壳来断定,那一块种质会更好一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