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书法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问题
黄简
说点哲学问题,《易 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器」,本义指用具、器具,器具是有形的,具体的,这是「物」。中央电视台拍了好几集《大国重器》,各种各样要紧的机械,现在都可以自己造了。
「器」的背后,有更深层的东西,这就是「道」,朱熹解释为「理」。制造是工科,这机器为什么这样造,背后有一个道理,如果不懂理论,根本就无法下手,所以理科是工科的基础。你看见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部门,一年生产几百万台计算机,好像很厉害。其实真正厉害的是想出计算机理论的那些人,生产商只不过是照他们的理论办事。
回过头来看《系辞》的话,他用了「上」和「下」来说明重要性。「形而下」是器,「形而上」是道。
在书法中,「器」就是文房四宝那些,最主要是毛笔。毛笔最要紧是笔锋,笔锋分为尖锋和侧锋,这些都是从「形」着眼的。
实际运笔时,尖锋和侧锋是交叉使用的,表面看起来,这是「形」之变。所以很多书法理论,就在这个「形变」下功夫,这些变化都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好像很有道理。
不要忘记还有「形之上」,那是「形」背后的道理。两个笔锋的变化,其实就是笔心在起作用,笔心直了,就是尖锋;笔心弯曲,就是侧锋。
「笔心」这个词,是古人一直用的,我写著作时,犹豫过很久。笔头是一个圆锥体,所谓笔心,其实就是圆锥体的中轴。笔心还是具体的「物」,拆开笔头就可以看到笔心。中轴就不是了,这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中轴最符合「形之上」。
但我最后还是用了「笔心」,因为这是千年以来书论中常用的,而圆锥体的中轴,从来没有人用过。书法界那些老头,跟他讲立体几何不大容易,最著名的几位,到现在还没有用计算机。何况还有许多小朋友学书法,他们还没有到读立体几何的年龄。所以我还是采用「笔心」来替代中轴,如果被五四那批激进份子看到,颇有投降旧文化的嫌疑,幸好他们都不在了,管不到我。
现在讲书法的人,如果用笔讲笔锋的变化,结字讲点画的安排,成败取决于形体漂亮与否,这是「形之下」的讲法。
「形之上」怎么讲?用笔在于把握笔心,字形产生于笔势,作品成败取决于气韵。这就是我说的「三个看不见」:
你看不见笔心﹝中轴﹞,但笔锋状态由它决定,「九用」概括了中轴的基本动作;
笔锋之运动,只有「使」或者「转」,使转产生了笔势,十三势是基础;
而裹束之后的作品,好坏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气韵。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到这一步,可以说是登堂入室了。书法作品不是单用眼睛去看的,是用心去品味的。
「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更深入,年深日久,是可以感受到的。想通这一层,应该对你学书法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