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唐山陶瓷究竟多辉煌?
唐山陶瓷
唐山陶瓷文化底蕴深厚,是闻名中外的陶瓷产区之一,中国第一件骨质瓷、第一件卫生瓷、第一块地砖等均诞生于唐山。陶瓷之于唐山,是靓丽的城市名片,是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几代陶瓷工匠汗水与智慧的寄托。建国后,唐山陶瓷先后三次在北京举办展览。这三次展览对展示唐山陶瓷成就,推动唐山陶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唐山陶瓷的卓越风采。
1961年唐山陶瓷展览会
解放初期,唐山陶瓷工业在政府的扶植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至1958年,唐山陶瓷产品的种类由不足百种发展到三千四百多种,产品包括日用瓷、卫生瓷、建筑瓷、艺术瓷、工业瓷等众多品种。1954年至1960年,唐山卫生瓷出口量增加了21倍,建筑瓷增加了14倍,日用瓷增加了23倍,产品远销亚、非、欧、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向中央和首都各界人士汇报、展示唐山陶瓷发展成就,听取和征求对唐山陶瓷工业发展的指示及意见,1961年国庆之际,唐山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唐山市陶瓷展览会”。据1961年出版的《河北省唐山市陶瓷展览会汇编》资料介绍:展览会上共展出了上万件实用、美观、精致的粗、细陶瓷制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观众赞不绝口。展品中有精美的薄胎细瓷花瓶、色泥捏花瓷盘等美术瓷;有五彩缤纷的茶具、餐具、酒具等日用细瓷;有各种高质量的墙地砖、卫生洁具、瓷质暧气片等建筑卫生瓷;有耐高温达一千四百度的化学瓷和各种工业电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油葫芦、煤油灯、肥皂盒、盆、碗、罐等日用粗瓷,深受农民朋友喜爱。
朱德委员长亲临展会参观
唐山陶瓷展览会的召开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朱德委员长亲临展会参观作了重要指示,并亲笔题词:“充分发挥你们在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有利条件,生产更好的生活和工业用瓷,满足内销和出口的需要,成为第二个景德镇。”
朱德委员长题词
唐山陶瓷展览会是解放后唐山陶瓷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历时近一个月,共接待六万一千多名观众,先后被新华社、首都各大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多次报道,盛况空前。
1979年唐山陶瓷汇报展览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对陶瓷工业造成了严重破坏。陶瓷企业的职工们在震后极端困难的条件和在全国人民及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逐步开展了清理废墟、建设简易厂房、恢复生产的工作,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1978年陶瓷工业生产能力基本达到了震前水平。为向全国人民汇报唐山陶瓷工业震后恢复与发展的成就,1979年3月20日,唐山陶瓷汇报展览在北京中山公园顺利举办。展览会共展出三千五百多件作品,包含各种精美的日用瓷、卫生瓷、建筑瓷以及工业瓷,还有震后恢复生产的雕金喷彩艺术瓷和试制生产的骨质瓷、玉兰瓷、白玉瓷三种高档瓷。有关方面的领导人陈慕华、康克清、邓力群、李葆华等参观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展览至4月5日结束,前后有10多个国家的来宾和全国各地12万多群众参观了展览。此次展览宣传了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复产的巨大成就,提高了唐山陶瓷的知名度。
1988年唐山陶瓷产品展览
1988年10月20日至29日,唐山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唐山陶瓷产品展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唐山陶瓷在北京的第三次展览,也是对改革开放十年后唐山陶瓷工业发展的一次检阅。为办好这次展览,唐山陶瓷公司各生产厂通过层层评比,优选出包括日用瓷、艺术瓷、化学瓷、卫生瓷,以及特种陶瓷在内的一万二千多件(套)展品。展品中有获得国家、省、部优质名牌称号的产品,有传统产品,还有初次面世的新产品。这次展览以品种新、数量多、档次高、门类全、规模大为显著特点。展览当天,有关方面的领导人陈幕华、康克清、宋任穷、张爱萍、刘澜涛、黄华、程子华和众多首都艺术家、作家、知名人士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唐山一瓷厂厂长葛士林(右)向康克清(左)介绍唐山骨质瓷时的合影
《人民日报》等19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到场采访报道,康克清与葛士林合影的照片及骨质瓷的相关报道被发表在《中国日报》海外版上。
《中国日报》相关报道
这次展览共接待了约27000多人(次)的观众,其中包括外国驻华使节在内的外籍观众200多人。展览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十年后唐山陶瓷的发展成就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图文来源:公众号“唐山档案”;唐山劳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