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进入新疆民间音乐,从木卡姆开始
新疆的音乐,特别又珍贵。早在1877年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造出“丝绸之路”名字之前,从亚洲东部经由西域连通北非、欧洲的古典丝路就已经存在。狭义的丝路始于公元2世纪,止于唐代,承担了佛教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影响了中外音乐、舞蹈的演变。广义的丝路与中西文明共同生长,在这段时期漫长的之前与往后年代中,这条古路长久地存在,使人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随着商贸之旅福泽众生。
丝路枢纽通道新疆是一颗明珠。这片土地上的音乐是明珠的灵魂。周吉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其中与各种特定的、自古至今没有多大变化的生产方式及生活习俗紧密结合的那些部分,完全有理由被认为是古代西域音乐文化的历史残余”,并通过研究考证,推断出古丝路音乐的形态特征。
2019年10月14日,新疆喀什,在热合曼·阿布都老人的农家小院里,他与同样做了几十年民族乐器的依明·吾守尔老人坐在炕头交流制作乐器的技巧。 刘新(新疆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由丝路沟通的各民族,常会意外发现别族的民歌、曲式、器乐和自己的何其相似。这是因为,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的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于阗乐和西亚的阿拉伯乐、波斯乐的艺术传统。形形色色的乐器在这里流通、停留和演变。在今天的新疆,尚有一百多种乐器、成千上万首民歌和乐曲有待采撷。
音乐和舞蹈陪伴新疆各族人民的人生各个阶段。聆听这些音乐,触摸乐器,看他们跳舞欢宴,人们会生出无论相隔多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的感慨。譬如,现代人最熟悉的吉他,就混合着琵琶、都塔尔、冬不拉、三弦等乐器的复杂血统。
新疆的音乐浩如烟海,篇幅所限,无法一一涉及。本文将主要介绍这片土地上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木卡姆和维吾尔族乐器。望能借此管中窥豹,抛砖引玉,引人进入新疆音乐的海洋。
新疆加依乐器村。本文图片 人民视觉
一、维吾尔艺术瑰宝——木卡姆
木卡姆是从北非到新疆,整个伊斯兰世界所共享的音乐形态。从中取出一瓢,就能幻化出民歌、乐曲、舞蹈、说唱等多种艺术。
维吾尔族木卡姆有多种地域风格,以喀什莎车一带的十二木卡姆最为典雅丰美。它既是歌曲、乐曲,也是舞蹈;是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也是诗歌与民谣。故当之无愧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化最重要的瑰宝之一。
“木卡姆”的意思是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的“十二大套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伊拉克。每一部木卡姆的名称大都源自波斯和阿拉伯语。除了“斯尕”“恰尔尕”“潘吉尕”明确为波斯语,分别意为“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之外,对其余各部的名字,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
十二木卡姆的每种套曲又分为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
这三部分中,每一个又可分为若干部分。比如琼乃额曼部分还包括木凯迪曼,即序曲部分,它是自由拍子。后面有太孜、努斯赫、朱拉、赛乃姆、大小赛力克等,都包含在琼乃额曼中,一般以比较复杂的节奏为主。
第二部分是达斯坦和迈尔乎里。达斯坦下面又有第一达斯坦、第二达斯坦等。两个达斯坦之间是迈尔乎里——意为间奏曲,即纯器乐部分。
麦西莱甫是载歌载舞的单元,原意为“聚会”。在全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城镇,经常举行各种以自娱性歌舞为主的聚会,规模较大的就叫麦西莱甫。它是木卡姆生长、传播的社会“活载体”,如同展示各色木卡姆的庆典游行花车。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湖县阿勒奇芦苇画手工坊制作的大型芦苇工艺画《十二木卡姆》。新华社 图
十二木卡姆非常有逻辑性。它通常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音乐主题,在三大部分的每一部分都有。只不过在第一部分,它体现为散拍子;在第二部分以后,它有了节拍;到麦西莱甫,变为更活跃的节奏。
除了古典的十二木卡姆,还有伊犁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不同风格的木卡姆。因为方言和音乐色彩等的缘故,不同地区的木卡姆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大多数学者认为“刀郎”这个词汇是生活在从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两岸直到罗布泊地区的一部分维吾尔族人的自称。他们生活的地区就被称作“刀郎地区”。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布于喀什地区的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
在几种主要木卡姆中,刀郎木卡姆最为激昂高亢、干燥粗粝。唱词多为民间流传的短诗,既有宗教性内容,又有吟唱爱情等日常生活的内容。它根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叶尔羌河两岸的绿洲文化,含有漠北牧猎文化的因素。和十二木卡姆相比,刀郎木卡姆的篇幅短小得多,其每一部的演唱时间在7―9分钟左右,演唱现存的9部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
吐鲁番木卡姆流传在位于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地区和鄯善、托克逊两县,目前能搜集到11套,总计包括66首乐曲,全部演唱大约需要10个小时。其中加入了很多诙谐幽默的吟唱及吹鼓乐伴奏。因此,吐鲁番地区的著名木卡姆艺人既要能操起萨它尔琴自弹自唱,还要能吹得一手好苏乃依。相对曾是维吾尔宫廷音乐的莎车十二木卡姆,它听起来更世俗乡土。
哈密木卡姆流传于地处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市和伊吾县,共有12套,258首乐曲,全部演唱需要将近10小时。与其它几种木卡姆的不同处在于,每套哈密木卡姆中基本见不到主要乐调和主题旋律的贯穿。其形式上为:从篇幅不长的散板序唱开始,后面连缀10至21首当地民间流传的歌舞曲或歌曲,形成只曲连缀体套曲。
木卡姆的演奏风格上,各地亦有各有特色。喀什、阿克苏地区演唱十二木卡姆时,主要以拉弦乐器萨它尔跟腔伴奏,以“乃格曼其(一种形制较少的手鼓)达普”击节相伴,也可加用拨弦乐器卡龙、热瓦甫、弹布尔、都它尔。和田地区演唱十二木卡姆时,主要以吹管乐器巴拉满跟腔伴奏,以达普击节相伴,也可加用萨它尔、卡龙、弹布尔、都它尔、热瓦甫等其它乐器。伊犁地区演唱十二木卡姆时,主要以弹奏乐器弹布尔、都它尔、拉弦乐器斯克里泼卡(小提琴)跟腔伴奏,以达普击节相伴。
新中国成立后,在整理十二木卡姆的过程中,能把木卡姆从头到尾演唱下来的木卡姆大师吐尔地阿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0年和1955年,他两次应邀至乌鲁木齐为《十二木卡姆》搜集整理小组演唱木卡姆乐曲,由研究人员对他所掌握的木卡姆音乐进行系统的录音、记谱和整理工作。
虽然吐尔地阿洪演唱的琼乃额曼非常完整,达斯坦和麦西莱甫部分却有欠缺。这部分是由伊犁的艺人来补充的。因此,现在听到的琼乃额曼比较有南疆民歌的风味,达斯坦和麦西莱甫则有伊犁民歌的味道。维吾尔木卡姆得以流传下来,是南疆和北疆所有艺人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1960年,根据吐尔地阿洪的演唱,以五线谱记录的《十二木卡姆》(上、下册)由音乐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乐曲等340余首歌曲/乐曲。世代口耳相传的十二木卡姆,终于有了书面存档。
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木卡姆经历了从民间艺术到以艺术团形态存在的大乐队形式,如今不仅活跃在新疆各地,也已走出新疆,在全国各地及国际上继续传播。
新疆喀什,热合曼·阿布都老人制作的部分民族乐器。
二. 沟通古今中外的维吾尔乐器流变
早在隋唐时期,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箜篌、琵篥等乐器就已在龟兹等地盛行,并伴随西域音乐传入中原。现在的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既继承古西域乐器的精华,又深受通过丝路抵达此地的各大文明影响,在兼容并蓄后形成今天浩瀚的规模。
维吾尔族乐器分为弹拨、吹奏、打击、拉弦四类,数量达百余种,主要为独它尔、弹拨尔、扬琴、艾捷克、热瓦甫、沙塔尔、唢呐、已拉曼、笛子和达甫(手鼓)、纳格拉等。
公历纪元以前,游牧时代的维吾尔族在日常放牧、部落集会、习俗祭祀以及萨满术士等活动中,已开始使用苇笛、布尔咖、手鼓、铁鼓等乐器。最早的鼓以木为框,以羊皮蒙面,以槌击奏。苇笛是一根苇管,管口削平压扁,吹出单音。
从两汉到新中国建立之间的两千多年中,维吾尔族乐器经历过两次比较明显的发展时期。
自汉代始,古代新疆便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通道连接亚洲各国人民。居住在塔克拉玛干周围绿洲上的各族人民,吸收并融合了汉族音乐和印度音乐、波斯音乐、阿拉伯音乐的元素,创造了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等灿烂的绿洲音乐文化。
维吾尔族在从游牧生活转变到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生活过程中,在音乐方面经历了一次接受、吸收、融合绿洲音乐文化的发展时期。到公元十世纪初,以回鹘人(即古维吾尔族)为主先后建立起河西回鹘、龟兹回鹘、黑汗王朝、高昌回鹘五个封建王朝。其传统乐器有吉里塔尔、簧、笙、萧、笛、口哨、胡笳、筚篥、双筚篥、横笛、渠拉、苏尔奈、皆、箜篌、弹筝、三弦、五弦、阮咸、琵琶、艾西塔尔、火不思、奚琴、拍板等多达五十余个品种。许多乐器后来传入中原,被汉族吸收和演进。
大约自十世纪到十四世纪,先后出现许多新乐器,如萨塔尔、艾捷克、弹布尔、热瓦甫、艾西塔尔、卡龙等。新乐器的产生和来源分为两个途径:一是借鉴波斯系乐器与印度系乐器,在刀郎热瓦普和库布孜的基础上创制了细长柄、瓢形共鸣箱形制的弦乐器系列,即萨塔尔、热瓦甫、弹布尔、都塔尔。第二条路径是从中亚地区先后引入的如卡龙、筝等乐器。
公元十七世纪,扬琴从西亚由海路传入中国沿海城市,不久从中原传到哈密。与此同时,扬琴从另一路的河中地区传到喀什。在这段时期,箜篌、琵琶、艾西塔尔等乐器逐渐消失。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喀什地区有筝,拜城、库车有箜篌、陶哨和口弦,哈密地区有琵琶。
1949年以后,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的发展进入新的时代,产生了许多改良乐器,如采用十二平均律布弦的扬琴,音域宽广的高、中音艾捷克,音量宏大、音质纯净的热瓦甫,新设计创制的胡西塔尔等。
新疆民族乐器村展示的乐器:月琴。
新疆民族乐器村展示的乐器:度姆达普。
下面简略介绍四大类维吾尔乐器。
吹奏乐器有乃依、唢呐、卡尔奈衣、巴拉曼、布尔格(布喔)、库略来等。
乃依,维吾尔族乐器中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用动物的骨头制成,有两或三个吹孔。乃依演奏很有特点:运气较重,口风较紧,音量大小对比强烈,能较好地表现出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
唢呐(汉译:琐尔奈衣),也称新疆唢呐、维吾尔唢呐、苏尔奈等,是维吾尔族乐器中鼓吹乐的主要乐器,源于波斯,由新疆传入中原。它用核桃木、小叶桐、桑木等作管体,通体镶嵌繁复的骨角条状纹饰。 北疆伊犁地区还使用一种铜喇叭的唢呐,用于独奏、鼓吹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弦乐器有都塔尔、热瓦甫、弹布尔、潘吉塔尔、迪里塔尔、卡龙、扬琴等。
都塔尔广泛用于舞蹈、歌曲、民间说唱和乐队演奏中,在维吾尔族家庭中非常普及。
热瓦普在南疆地区更为常见。喀什的热瓦甫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以兽骨镶嵌出美丽而丰富的民族图案。
弹布尔是民间古典音乐、民间歌曲、说唱、宗教讲唱的伴奏和独奏的乐器,通体用桑木或小叶桐制作,琴体修长,音韵清纯明亮。
拉弦乐器有萨塔尔、艾捷克、胡西塔尔等。
萨塔尔是十二木卡姆和吐鲁番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通体以桑木制作,镶嵌黑白相间的骨角,共鸣箱为长瓢形。
艾捷克是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都会使用的弓弦乐器,主要用于演奏民间音乐和古典的十二木卡姆乐曲。
打击乐器有达甫,纳格拉、萨巴依、阔休克、塔西、台赫赛、塔布拉、戛拉、阔木则克、镀姆达普、冬巴鼓等。
遍布天山南北的达甫(达卜、手鼓)是乐队合奏和歌舞中必备的打击乐器。
纳格拉即“铁鼓”,在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铁铸成,故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每逢喜庆的节日,弹奏者便会登上屋顶,敲起欢快的纳格拉,吹起唢呐,伴着鼓声的人们翩翩起舞,跳起狂热的萨玛舞。
参考文章:
《在田野中触摸历史的体温——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散论》 作者:萧梅
《伊犁木卡姆 | 赛努拜尔 吐尔逊自述》——公众号:土地与歌
《听,维吾尔的声音!》——作者:宁二、漫天飞沙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中国网综合信息
《那些你可能没听说过的维吾尔传统乐器》——公众号:我从新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