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号·专栏|孙振华:让熟悉的历史变得陌生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让熟悉的历史变得陌生》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的艺术号]
在艺术史领域,传统的史学家总是致力于让人们重新熟悉过去,而新的史学家则努力让人们对熟悉的历史再次感到陌生。
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美术史家高居翰最近出了一本书,《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在这本书里,他通过大量新的材料,推翻了历史上许多习以为常的“定论”,拿另一个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话说,就是“颠覆了千年的神话”。
过去的美术史的叙述都是建立在“官方文件”、“画史”、“画论”基础上的。由于种种原因,那些撰写历史的人许多并没有见到美术原作,他们在缺乏视觉资料的情况下,只是依据代代相传的文本来推测作品的风格。还有,古代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他们创作的意图,环绕他们的活动的社会环境在这些著作中少有涉及,所以,传统的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充满了神话和形容词的历史。
高居翰使用的新历史主义的方法,从过去为艺术史家所忽略的地方志、野史、艺术家往来书信、日记中寻找材料,然后和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的资料相互佐证,为人们重新展开了一幅中国美术史的图景。
例如,在中国美术史领域,正统的观念是崇尚业余画家,贬低专业画家,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如果专心致志地画画,以画画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他的格调肯定不高。而只有那些业余的画家,例如官员、诗人、乡绅,在有了闲暇的时候,随性画上几笔,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是高格调,因此,传统中国美术史上的那些正面的赞美词汇,绝大多数都是献给业余画家的。
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物质需求的鄙视。高居翰在书里,花了很大篇幅来讨论传统画史中那些与“非物质主义”的神话相关的问题。一个职业画家工工整整地画工笔画,被认为“匠气”十足,而那些文人画家们常常“意笔草草”,“不求形似”,或者根本不具备能达到“形似”的造型能力,反倒被标榜为“士气”。高居翰用大量生活史的材料证明,宋代以来,那些长期被认为属于“文人画家”的人,基本上都是卖画的,对很多人来说,画画就是他们的谋生手段。高居翰还试图说明,那些大量所谓“写意”的作品,很大程度是因为订单太多,忙不过来,在不能精心绘制的情况下,只能用所谓“意笔”来满足快速生产的需求。在画家们忙不过来的情况下,请学生、朋友代笔,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古代的艺术家决不仇视金钱,特别是明清以来,城市的发展,工商业的勃兴,对美术旺盛的市场需求,赞助人、画商(中间人)、收藏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家的生态。艺术品的市场交易在那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一个画家如果勤奋的话,他的收入是可以远远超出一个以教书为业的儒生的。
在这种背景下,绘画的内容当然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蹈,祈福、避邪、庆贺、祝寿,婚丧嫁娶,室内装饰,附庸风雅……都是人们购买一幅画的理由,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根据定件来创作,是一个画家所不可回避的,当然,名气特别大又不缺吃喝的画家可能例外。
还原真实的中国传统画家的生活并不影响他们艺术的伟大,他们也食人间烟火状态,反而更让人感到真实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