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沙特、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分别公布策展人
2021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首届沙特阿拉伯双年展将分别举办。近日,两项展会公布了策展人,前者由出生于德国的策展人乌特·梅塔·鲍尔领衔团队策划,后者由北京UCCA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担纲策展人。
在旧金山,中国艺术家郑重宾受邀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创作公共空间装置作品《我寻找天空》;在宁波美术馆,“乐山乐水 ”个人展是籍贯浙江镇海的画家乐震文的一次“回乡记”;在北京,郑源摘取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大奖,从航空史出发探索地缘政治和集体记忆。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伊斯坦布尔 | 策展人乌特·梅塔·鲍尔等
联合策展2021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联合策展人
近日,据art forum报道,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宣布2021年的策展团队,策展人乌特·梅塔·鲍尔(Ute Meta Bauer)、艺术家阿玛·坎瓦(Amar Kanwar)和艺术史学家郑大卫(David Teh)将负责策划2021年第十七届双年展,展览将于2021年9月11日至11月14日举行。
出生于德国的鲍尔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的创始总监,也是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教授。她是第11届文献展的组织者之一,也是2004年柏林双年展的策展人。艺术家坎瓦现居新德里,他通过电影和录像装置来探讨社会问题和冲突,他已经参加过四届文献展。郑大卫出生于悉尼,目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于东南亚现当代艺术。2018年,他为光州双年展策划了一个策展项目。
历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现场
三位联合策展人的任命标志着双年展一改往常仅有一位策展人的惯例。虽然2021年的展览主题还没有正式公布,但三人发表了一份策展声明,表示将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本届双年展不是一棵果实累累的大树,而是试图从鸟儿的飞翔中、从曾经充满生机的海洋中、从地球缓慢的再生和滋养中学习。也许这次没有大型的聚会,没有精心策划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聚集;相反,它可能是一场大型的疏散,一次无形的发酵。它的丝线会被拉拢在一起,但它们会以不同的速度繁殖和分叉,在这里和那里交叉,但没有嘈杂的高潮,没有最终的结点。它可能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在结束之后继续下去。”(整理/钱雪儿)
沙特阿拉伯 | UCCA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
将任首届沙特阿拉伯双年展策展人
田霏宇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北京UCCA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被任命为2021年举办的首届Ad-Diriyah双年展的策展人,这是沙特阿拉伯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预计将分为六个部分,共展出七十余位沙特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
双年展由沙特阿拉伯新成立的文化部设立,由其下属的Thunaiyat Ad-Diriyah基金会组织,该基金会负责建立两大双年展项目,第二个项目伊斯兰双年展(Islamic Biennale)将与Ad-Diriyah双年展交替举行,首届将于2022年举办,重点关注伊斯兰艺术。
Ad-Diriyah双年展的策展团队还包括Sahaba艺术顾问公司策展人和创始人Wejdan Reda、UCCA的策展人栾诗璇和助理策展人张南昭。
“Ad-Diriyah双年展将为沙特和国际艺术界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同时也为沙特广大观众提供一个接触全球当代艺术的机会,“田霏宇在一份声明中写道。
新的双年展是沙特政府“愿景2030”(Vision 2030)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使沙特经济多元化,并建立一个更先进的文化形象。迄今为止,该计划已经开始的项目包括今年早些时候开幕的首届“Desert X AlUla”双年展,未来的计划包括建造八个新的博物馆和一个自然保护区。(整理/畹町)
美国旧金山 | 中国艺术家郑重宾
受邀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创作《我寻找天空》
郑重宾
近日,亚洲艺术博物馆发布消息,中国艺术家郑重宾受邀为博物馆的博卡大厅定制了一件全新的装置艺术作品——名字浪漫得很,叫做《我寻找天空》( I Look for the Sky )。光和影倒映在四周,四处流传,天空随即被递了进来。
《我寻找天空》装置作品
郑重宾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1989年,他获得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奖学金,学习装置、表演以及观念艺术。之后,郑重宾在旧金山湾区生活了几十年。
2003年,意大利建筑师盖·奥伦蒂在将亚博这座原本用于市图书馆的建筑改为博物馆建筑时,就强调了光线流动的透明性这一概念。郑重宾对此很感兴趣。他想到了加州的阳光,这很大程度上影响过他的创作。
于是,地点选在了博卡大厅,这块区域一直被当作通道而很少作为作品展示的空间,但它的斜顶窗户深深吸引了郑重宾:日光透过天窗射进来——那为什么不让它们充满整个空间?
整个装置由一张张铝合金板、从透明到不透明的网格加错的亚克力板、亚麻布组成。天窗的周边区域被薄纱覆盖着,装置底层贴上了光学薄膜,有光时变形成了流水一般的感觉。
《我寻找天空》装置作品
“我将它称作为‘活着的画’,并不是由我来决定它的尺寸,而是在过程中,它来告诉我何时完成了……这是一个将光看成活着的形式的过程。光不再是直直地射下来,而被改变了方向,从四面八方而来。”郑重宾说。
观众的走动也是感受与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的流动会随着观众视线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到了二楼,但也能看见作品的结构。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与建筑本身流动的关系将环境的恒固打破,邀请观众进入并拥抱着无限变化,想象新的世界。(整理/畹町)
宁波 | 画家乐震文
为镇海写生,“回乡记”里的乐山乐水
上海画家乐震文每每以家乡宁波镇海为自豪。在写简介时,他一直强调自己的籍贯是“浙江镇海”,虽然他并没有在镇海生活过,他祖父就从镇海到了上海,在英国人开的轮船公司工作。
昨天开幕的宁波美术馆的个展“乐山乐水 为祖国山河立传:乐震文画展”也是籍贯浙江镇海的乐震文的一次“回乡记”,在展览作品中,乐震文加入了20张故乡镇海的写生作品,传达自己的乡情和思念,尽可能回忆小时候在镇海的印迹。他说:“每每住进老宅,就像打通任督二脉或穿越前世今生,有一种回家的妥帖感觉,更深深体会到故乡之人与物,皆禀天地之性灵,刚柔迭用,喜愠分明,一往而有深情。”他也把这样的深情一一倾注于笔端。
为了回镇海办展,乐震文背上画具,登上家乡的招宝山写生。乐震文认为:“要创造自己的程式,首先对自然要熟悉,感悟自身观念的变化;其次对传统要熟悉,要把握体现在绘画中的精神面的东西。千万不要把技术误解为精神,一味追求技术,从而冲淡了对精神的追求,要知道自然和精神远比技术更重要。”
乐震文
《招宝阁速记》
地处甬江入海口的宁波镇海,人才辈出。这个始建于唐代的古老县城,在实施科举制度的1300年间,出过102名进士,在现代则出过30多位院士。乐震文说,海派文化里有一批镇海籍的艺术家,包括陈逸飞、华三川、贺友直、周慧珺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生于1956年的乐震文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是一位深耕中国传统画多年的艺术家。
此次画展由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宣传部、宁波市镇海区文旅局、宁波市镇海区文联、宁波市美术馆联合主办。
北京 | 艺术家郑源
获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大奖,从航空史出发探索地缘政治和集体记忆
郑源
近日,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公布。其中郑源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评委会认为,郑源的《降落前最后一步》成功结合了历史素材与当事人回忆,从而编织出一部具有视觉冲击力、完整叙事结构的三频论文电影。基于近五年从航空史出发的持续性探索,作品梳理了艺术家对地缘政治、现代化建设、集体记忆及个人主体性的多元化思考。在没有表示过于直接明确主观判断的情况下,郑源在创作中擅 刺激观众对历史叙事的想象,因而触动了观众对自身处境的好奇心。此外,彭祖强获得“华宇 年奖评委会特别奖”。本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
郑源,《降落的最后一步》(静帧),2020,三频高清影像装置,1小时4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郑源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硕士。郑源的工作关注于集体身份与价值体系在不同政治、社会与历史情况中的状况与相互关系。他的影像创作往往处于虚构、纪录与调查性的研究之间,经常伴随着对既得图像的挪用与转译,从而获得叠压的语境与互文性。
华宇青年奖发起于2013年,针对35岁以下,在复杂的当代文化语境下实践和探索的青年艺术家而设。奖项关注处在全球化进程一端的中国艺术家们如何观察与谈论世界。(整理/钱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