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年探索成就“素昆”,著名昆曲艺术家柯军:终于不怕先锋吓跑观众了!

2020-12-29

12月26、27日,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与江苏省昆剧院联合打造的两场先锋剧目《3.19 回首紫禁城》和《夜奔》在南京上演,以“素昆”之名演绎昆曲的当代魅力。此外,27日下午,柯军还在南京大华大戏院·群剧场为戏迷带来了大师讲坛《从最传统抵达最先锋》,畅谈20年以来先锋昆曲的不倦探索之路。

取一点“最传统”,创造出“最先锋”

柯军谈到,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先锋的,都面临着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都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当然,这个新的面貌并不是简单的新,而是要符合当下的审美。那么,传统昆曲的创新究竟该怎么做?“其实自古以来,昆曲一直具有先锋精神,总能为其他剧种提供新的演剧样式。从魏良辅到梁伯龙、孔尚任等,无数前辈都在尝试着昆曲的改革与创新。所以我现在也在做这件事,希望昆曲走得再远一点。”

不少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并非讲述当代之事,而是展现历史人物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追求,柯军认为,这正是“最传统”的地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尽量不要改动,观众看不懂不要紧,我们等着观众看懂。不能为了迎合现代人的价值观,而去改变经典文本或唱念做表一系列的传统表演体系。”对于音乐也是如此,曲牌体仍应作为主体,不能因为西洋乐流行就加入更多的乐器,类似这样的当代性改变是不需要的。

在守住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柯军如今所做的“最先锋”探索是从传统中取出一点,然后进行具有先锋性和创造性的实验。得益于昆曲的丰富元素,他试过只演不唱,也试过关闭所有灯光,只唱不演。“传统昆曲是盾,是守卫的功能,先锋昆曲是矛,起进攻的作用。我既要用盾去守护传统,又要拿着矛向前探索。”

同场域思考自我,昆剧舞台也是哲学

艺术具有精神安慰的作用,是有如观众的心理医生一般的存在。在柯军眼中,小剧场并不是把大戏放在小空间,也不是精简化的大戏,它更多的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照。这一概念起源于二战时期的柏林。

那时,很多艺术家因战乱流落街头,无法继续从前的艺术创作方式。面对身边笼罩在战争乌云下的人们,他们选择在废墟上与人们进行艺术形式的对话,此后慢慢形成了“黑匣子”的概念。黑匣子不同于剧场,它没有灯光,也不是寻常的演出场所,而是一个自我思考和精神安抚之处。现在兴起的小剧场也是如此,鼓励观众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内,不是仅仅观看一场表演,而是一同思考,实现与自我的对话。

“我做先锋的初衷也是如此。如果剧场只用来欣赏艺术实在是可惜,一旦很多人聚集在剧场共同思考时,舞台就不仅是艺术,更增添了哲学的意涵。”上下求索20年,柯军现已创造出七八部代表性先锋昆剧,例如《余韵》《新录鬼簿》《藏·奔》《邯郸梦》等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传承与创新。如今,他也终于找到了“素昆”的概念,不装扮、不装台,用极简主义的全素颜形式呈现深层次的心灵思考。

从不怕挨骂,20年探索成就“素昆”

面对部分观众的质疑,柯军笑谈自己不介意。“在昆剧创新方面,我不怕挨骂,因为他们眼中的我不是真正的我。更何况,假如无人敢创新,又怎么可能排演出像现代昆曲《眷江城》这样的优秀作品呢?”昆曲并非只能塑造过去,当代的故事和人物也可以用昆曲的形式来讲述。柯军还向记者介绍,他和杨阳所演的《夜奔》正是在演自己。当他去思考生活时,生活就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

挪威、德国、意大利、日本、印度、上海、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都曾有过柯军先锋昆剧的身影,但对于回到南京演出,不惧批评的柯军却慎重考虑了许久。2001年以前,昆曲的处境非常萧条,很少有人注意到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但自从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之后,就迅速得到全国的关注,柯军的第一部先锋昆剧也在2003年诞生了。

“但那时候的南京观众还不了解什么是正统昆曲,所以,南京舞台应当首先上演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昆曲,我不能演了先锋剧目反倒让观众觉得困惑和迷茫。”多年以来,柯军竭力在南京推广传统昆曲,培养优秀昆剧人才,逐步积累起一批忠实戏迷。现如今,南京的文化气息浓郁,回归剧场看戏再寻常不过,周末的各大剧场常常座无虚席。“看到这样的南京,我的心就定了。我不用再担心先锋剧目会误导或吓跑观众,因为他们知道传统还在,而我是在做一些新的实验。”

终于,柯军在先锋路上孤独探索近20年后,首次回到出发的原点南京,演给主场观众看。他主演的《夜奔》和指导的《319·回首紫禁城》,实验昆曲也好,新概念昆曲也好,现在有了统一的名字:“素昆”。素昆何意?不同于传统昆曲那般妆戴齐全,“素昆”讲求一个“素”字。素,意为素颜、极简,返璞归真,以全素颜的形式表演昆曲,“素颜通向真我,素昆是我的心灵道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实习记者:张容榕

视频拍摄、剪辑:张容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