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代名迹的小寒:或江岸行旅,或寒林雪霁,或围炉烹茶

Image 2021-01-05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是小寒,这一节气在古代书画名迹中有着充分的表达。

诗画里的小寒,不管是丛丛枯木、点点微雪,还是披衣独立、围炉煮雪,都别有一番情趣。在敦煌榆林窟第3窟的壁画里,丛丛枯木屹立在寒风中,鹿角般的枝桠牵挂着漫散的烟云。而五代《江行初雪图》绘冬寒时节江上渔民捕鱼劳作、江岸行旅瑟瑟前行。两岸芦苇、竹枝在风中摇曳,渔民或拉纤或撑船,或张网或炊事,给萧瑟冷寂的画面增添生机。

枯木丛生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在敦煌榆林窟第3窟的壁画里,丛丛枯木屹立在寒风中,鹿角般的枝桠牵挂着漫散的烟云。天空晦暗不明,点点微雪将落,为来年新岁暗送一场瑞雪的祝福。

烹饪 莫高窟 第23窟 盛唐

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里,绿衫红裙的女子正在烹饪。鼎中盛满的或汤或茶,溢出画外的温暖。在这寒气袭人的日子里,饮一盏刚煮好的热茶,最适宜不过。任茶香在空中弥散,为冷冻的冬消解片刻。

诗画之外,围炉煮酒,秉烛夜谈,大概是最契合此时的节目了。在敦煌艺术中,不仅可以找到有关古人下棋对弈的壁画场景,而且敦煌文献中也有关于围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敦煌还出土了实实在在的棋子。

弈棋仕女图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敦煌文献S.5574 《碁经》

在历代书画中,关于天寒与风雪的名迹更是不胜枚举。如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绘画作品,也是传世作品中时代很早的一幅天寒时节的绢地山水画。赵幹的《江行初雪图》算是一件。据《宣和画谱》记载,赵幹为江南人,善画山林泉石,曾为南唐后主李煜朝画院学生,所画多为江南风景。

《江行初雪图》,绢本,设色,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冬天江上渔民捕鱼劳作、江岸行旅瑟瑟前行。两岸芦苇、竹枝在风中摇曳,空中雪花飞舞,枯树积雪泛白,连行旅中的驴子都冻得踌躇不行。沿江两岸的渔民或拉纤或撑船,或张网或炊事,给萧瑟冷寂的画面增添生机,也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从艺术表现来看,画家通过淡墨渍染画绢来烘托气象,以弹粉法来表现雪花,人物线条简劲、表情生动,芦花、枯树、水纹和山石的画法都很有特点,对于研究五代时期绘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整图在空间安排上也独具匠心,确有“穷江行之思,观者如涉”的魅力,也印证了《宣和画谱》所云赵幹“多作楼观、舟船、水村、鱼市、花竹,散势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问舟浦溆间也”。此作因长期珍藏于内府之中,后世画家受其影响者不多,据张丑《清河书画舫》说,王蒙《岱宗密雪图》祖之。

赵幹 《江行初雪》(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幹 《江行初雪》(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幹 《江行初雪》(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山水尤推崇荒寒的意境。文人与画家们对萧寒、淡泊意境的追求,也使得雪景山水成为常见的题材。

传为宋代郭熙 的《寒林图》中,林木已落叶凋零,仅存如龙爪飞舞般的老干枯枝,与残余点点绿叶的斑驳古柏,挺立在孤孑突兀的坡土上,有种萧瑟严寒的气象。画法上无论画树或山石,用笔都遒劲有力,墨色层层渲染,加重了灰黯的天空,衬白了寒雪,更显得景物萧条荒远。树石略带程式化倾向,有可能是十三世纪之作。

传为宋代郭熙 的《寒林图》

画家李成笔下,更有不少幅雪景寒林图。他的画中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群峰霁雪图》中以墨色渲染的天空,更衬托出雪峰特有的素洁孤傲之神态。

《群峰霁雪图》

北宋画家郭熙、王诜画天寒地冻亦有创意。比如在王诜《渔村小雪图》卷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

王诜《渔村小雪图》

小寒时节,腊梅已开,文人画家多爱赏梅写梅。明代陈继儒 《雪梅图》扇页图绘月光下的梅花,笔墨简约,布景舒朗清新,一片清光静谧之气。

明 陈继儒 《雪梅图》扇页 金笺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金农《梅花册》第三开

清代扬州八怪的金农《梅花册》第三开(图六)自题:“冒寒画得一枝梅,恰好邻僧送米来。寄与山中应笑我,我如饥鹤立苍苔。昔耶居士画诗书。”钤印“金农印信”。这段写实的诗道出了金农生活的窘态,充满了自嘲和无奈。此诗见之于下文提到的罗聘行书《金农题画诗册》中“冬心先生画梅题记”内。

五代《江行初雪图》

(本文据敦煌研究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资料及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综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