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城市公园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21-01-14

近些年,很多地方为提升城市环境,打造城市绿色大氧吧园林城市文化旅游成为了全国各地城市积极发展的城市概念,也因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城市文化规划、生态及文化艺术的营造实践。与此同时,城市雕塑、公园雕塑、景观雕塑所探索的文化艺术呈现、生态价值城市文化精神,将创造性地转化为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园林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识,更是生态文明时代新地标模式变革的必然需求。

城市门户文化雕塑

众所周知,公园城市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将不同层级、规模大小、功能各异的公园进行规划式的建设融合,以此创造出诸如“百园之城”“千园之城”的城市景象。从宏观的角度看,公共艺术的思维方法为公园城市的探索提供了有益而积极的文化指引方向。但如今的公共艺术实践却成为了一个个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微观的角度看,“城市公园”作为公园城市重要的构成单位,是公园城市的样本缩影,也是以人的尺度来感受和认知城市特点的重要场所。

当下,公园城市的概念已逐步构建出城市尺度的“公园”,却常在微观中粗制滥造,往往容易忽略以人为单位的尺度感受。如此一来,因“大”失“小”,让公园城市的文化空间价值荡然无存。

再者,当下有很多公园建设观念系统模糊,其放置的文化设施内容,出于某些原因,往往最终呈现出工厂流水线式的“雕塑”,与时代文化脱节,缺乏有益的美学指引,更是难以融入公众生活,成为了公园内的文化幽灵……

                                       大众理想中的公共艺术

城市文化主题诠释

                       然而现实中城市公园的公共艺术存在许多问题

空间规划及运营方面

前期规划缺乏规律

空间设计需研究探索

出现一些公园建设观念系统模糊,规划前期往往缺乏空间梳理和当代文化探索,更没有形成因地制宜的空间调配。因此,公园的功能划分、游客路线、设施摆放、艺术营造等方面混乱不堪,受众人群体验感不佳,更没有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公共空间常规现状

公园空间虽说以城市绿化、休闲游走等基础功能为建设导向。但随着城市发展,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过往的空间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并没有得到改善。从文化设施的角度来看,如陈旧设施应及时得到维护,如过于残破不堪,应及时进行更新。公共文化设施,经久耐用,是首要原则

公园常规性模式

公园运营,在绿色节能以及经济的角度,往往会采取较低成本的运营方式。但在我们看来,运营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应该随着城市发展而有所发展和变化。除建立系统成熟的运营模式,还应探索和发展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周边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公共艺术作品方面

艺术品缺乏因地适宜性

由于某些原因,城市公园内的文化设施最终呈现出来的往往都是工厂流水线式的“雕塑”,造型简陋缺乏美感,制作工艺粗制滥造,没有艺术品位,给人扑面而来的“廉价感”,拉低公园整体审美层次,无法起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艺术品缺乏形式与内涵

城市公园内放置的公共艺术品形式单一,主要以纪念、装饰为主。从形式看,缺乏与公众的互动,也难以融入公共生活;从观念看,缺乏文化内涵,难以和人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那些过去陈设的艺术品往往容易被忽视,成为了公园内的文化幽灵

艺术品与环境融合度缺失

从公园的空间角度看,过往设置的公共艺术品与公园整体风格混乱不堪,与环境空间缺乏对话。在公园更新建设迭代后,公共艺术是其中一项容易被忽视的环节。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公园中的公共艺术更没有跟上时代,与当代审美、观念严重脱节

艺术来源于生活应服务于生活

一次好的公共艺术实践,应该与公众形成美好的情感联系。但往往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创作者并没有对在地文化形成良好的研究探索,让作品缺乏在地性,甚至同质化严重,更不要说能有什么公众情感的建构。此外,公园运营中,也缺乏对公众进行公共文化艺术教育的环节。

我们将如何改变现状?

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通过在不同城市中若干个公园的公共艺术实践,思考以上一一例举的问题,进而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如在地文化研究、方案研讨、公众教育等。同时,我们提倡跨界合作与思维融合,以专业的工作路径切实解决城市公园中存在的问题。

梳理文化脉搏

研讨艺术化主题文化

高标准,高效率,提高文化素养

因此,我们从微观出发,为公园城市中的公共艺术问题进行在地性剖析,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路径,让公园城市中的城市公园富有文化生机,也为“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