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敬仰孔子?
在我的偶像中,孔子是占位较重的一个。
我为什么敬仰孔子呢?
说来话长,权且分为三个阶段吧:
第一阶段:盲目崇拜
这一阶段之所以叫盲目崇拜,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即便是在乡间懵懂未学之时,也常常能听到乡野村夫动不动就来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那时候对这些话半懂不懂的,但听得多了,也就慢慢的记住了。
上小学之后,老师们又常常: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老师们的教诲下,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那时虽不懂圣人的真正含义,但从老师们的神情中,能够领会到,那一定是比老师们还要伟大的人物。因此,幼小的心灵有了对圣人的崇拜。没有太多理由。
第二阶段:逐渐明白他讲的一些道理,尊敬有加
记得是上高一的时候,有一天上午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尊敬的美女老师——桑老师,在黑板上以竖着书写的方式写下:
她竖着写下这一段,文字相衔接,不加标点符号。真有点文不加点的意思。我和同学们好奇的顺着她写出的字一个个念,我们话音未落,她笔锋一收:“赖彦刚!”
我吓得啪的站起来。她说:来,把这些文字断下句!
同学们幸灾乐祸的唏嘘着要看我笑话。我毫不犹豫的一气呵成,点读完毕,得意洋洋的环顾四周,那意思:小菜一碟。
桑老师微微咦了一声,命令道:来,翻译一下它的意思。
这有何难?我心说:这些,在我上初二的时候,养父就让我背诵并默写过的。虽然没给我解释意思,但好歹我现在高一了,要解释是没问题的。
翻译完后,我洋洋自得的刚想坐下,老师问我:“那为什么到了七十岁能听从内心,干任何事又都会遵守规矩呢?”
这下我愣住了,因为,当时我确实想不通,都听从自己内心为所欲为了,怎么就还能遵守规矩呢?这不是矛盾嘛?可是文字就是这样啊?
尽管老师当时做了详尽解释,但是,我依然似懂非懂。因为我一下蒙了,压根就没法仔细听她讲的内容。
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渐渐明白:活到七十岁的孔子,已经将各种社会伦理道德,国家法律烂熟于胸,而且有了七十年的人生阅历,早就形成了心理定势或者叫肌肉记忆——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能做的事情,到什么程度才不违规,自然而然成了“惯性”,所以,这时候心里不管怎么想,不管怎么做,自然而然会在规矩之内。因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就是习惯成自然了。
很多其他《论语》中类似的语录,都是这样:在背诵和默写时,并不是很了解他的真正含义,但历事越多,领悟越透彻。这就不得不佩服,老夫子言简意赅的述了。
第三阶段:理解并敬仰
真正完全理解孔子,是在自己从事公务员考前培训之后,尤其是这几年自己独立培训学员以来,理解日渐深入。
人们通常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办私学的人。是他把教育引向了民间,让底层人民有了进阶的可能,这也是他的伟大之一。
其实,更确切的说,孔子是中国民间第一个从事公务员培训的人。
因为,他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官学所培养的,就是未来的公务员。这些技能正是公务员从事政务活动必须具备的技能。这些技能,流传至今,在政务活动中依然没有偏废。
因此,孔子对自己的弟子的评价较高的,是从孔门四科来评定: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其中德行,就是今天所谓的官德。含有政治素养、党性原则等要素在内。
言语,就是社(外)交辞令,也就是在官场中需要掌握的一套话语规范,典型代表就是今天的官方代言人的发言。
政事:比较好理解,就是政务活动。
文学:是指对文献典籍烂熟。
所有这些,在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和面试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
正因为孔子设私学,培养的是公务员,所以《论语》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仁政”。这就是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原因所在。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合格的公务员,孔子诲人不倦,不仅有教无类,更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让他顺着自己的个性成长为合格的公务员,这才有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这份功绩,是每个做公务员培训的人需要铭记的。这种核心思想,也是每个培训公务员的人需要参照并借鉴的。
这就是我,敬仰孔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