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用设计认知城市|《小菜场上的家5》

2021-01-24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验班三年级设计课程“小菜场上的家”系列图书,一直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建筑教育前沿丛书》最重要的建筑基础教育出版系列。2021年1月,《小菜场上的家5:用设计认知城市》接续发行上市,本书记录了由庄慎、王方戟、张斌三位老师及其他客座老师指导的设计课全过程。本次课程由庄慎老师出题,基地选择中包含了更多的“逆向还原”的考虑。基地现状中有高效集约的功能组织方式、复杂的内部空间、不同时代建筑物交叠后形成的细节及趣味。全书强调通过日常性的细心观察,逆向得到一种关系,然后再将它与社会的现实要求融合在设计的过程中。

《小菜场上的家1-4》

摄影师:陈平楠

《小菜场上的家5:用设计认知城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 级实验班

2016 年建筑设计作业集

为什么要把基地选在这里

Why Choose this Site

庄慎 ZHUANGShen

本文是《小菜场上的家5:用设计认知城市》一书的序。

来自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庄慎。

图1 从阿科米星虹口西江湾路工作室向西望

图2 在工作室可望见轻轨3号线从高处穿越而过

2016年暑假之前,王方戟老师让我确定新学期“小菜场上的家”的基地以及任务书,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当时我们办公室附近的中广菜市场[图1、图2]。2016年,阿科米星工作室搬到了虹口区西江湾路230号的一个大院里面,因为当时我们看中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城市形态,希望在此开展为期一年的城市研究。中广菜市场就在我们西江湾路办公室的旁边。

从2014年到2016年,我带实验班“小菜场上的家”课题已经有3年了,对这个课题、对学生怎么做设计也有了一些经验认识。我认为对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小菜场上的家”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因为要从二年级做比较单纯的设计,一下子跳到做面积相对较大、功能关系相对复杂的课题,这个变化是很大的。

“小菜场上的家”的功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小菜场,一部分是菜场之上或旁边的城市居住空间。学生既需要考虑这两部分各自的功能,同时也要考虑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整体和城市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放在一起就有了难度。小菜场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使用的商业服务空间,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实是陌生的。现在的学生大多不需要自己去买菜做饭,这些都是他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职责”。对于在城市中的居住空间,学生们也缺少多样性的直接认知。他们的居住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对自己的家和学生宿舍的认识。对他们来说,更难处理的是还要同时考虑这两者的组合关系,以及和城市的关系。这当然也是个好玩的设计课题,面对它,很多学生最后的结果是选择有所侧重地开展设计。事实上在教学里我也发现,能够全面处理上述提到的四个方面问题的同学并不多。一般来说,同学们大多能够建立起菜场与居住空间大体上的一个关系认知,之后以此为基础深化,有的同学可能把菜场设计得深入一点,有的同学则可能对于公寓或者住宅投入得多一些。

图3 中广菜市场俯瞰

图4 基地原状轴测图

之所以选择中广菜市场这块基地[图3],一方面是因为我很熟悉这里,每天都会由此经过,工作日还会经常和同事去那里找地方吃午饭;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这地方正好是一个“小菜场上的家”,要找天然的样本,没有比这个地方更好的例子了。选择这一基地可以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有更直观的认识。

中广菜市场原本是一个消防水带厂,经过改造后,原来的厂房建筑,一部分成了中广室内菜场,一部分改造成了城市的白领公寓,剩下一部分原来的通道与旁边的建筑则成为临街道的两条小吃街,因此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小菜场上的家”[图4]。“小菜场上的家”在城市里面不是一种现成的类型,我们的设计课题实际上有某种类型学的意味,处在真实和假想之间,所以如果要找一个特别典型的“小菜场上的家”,有时候还真难找。现在有一个现成的就摆在面前,当时我觉得:嗯,就是这个了!把这个地方用作我们的设计基地,它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实例。如果能够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真实城市中的小菜场上的家是由怎样的建筑组成的,是什么人在使用,用得怎样,用它们的人在意什么,这是一连串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这里面所谓的“白领公寓”,原有的建筑进深很大,改造之后,周边的房间情况稍好,而位于建筑当中的则全是无法直接采光通风的暗房间。这些房间都非常小,基本上摆一张床、一张桌子就塞满了。但是这里却是满租的,而且租金也不算便宜,使用的人并不挑剔这里相对恶劣的条件。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里是市中心,离很多人工作的地方近,减少了通勤的成本,而且在这里居住生活很方便,下面有小菜场,有吃饭的地方,那些平时对于普通的居住家庭来说不舒适的喧闹和菜场气味,对于这些在城市当中工作的人来说,就可能是一种方便了。

这里的租户大部分是外来打工者,或者是一些普通的、单身、年轻城市工作者。而一个像这样仅仅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城市出租公寓,作为每天工作结束回来睡觉的地方,正是他们需要的。我希望学生能够看到这些真实的情况,在做设计的时候,会代入自己对于城市使用者的理解。同时,希望当他做出一个相对理想化设计的时候,也能跟现实当中的情况做比较,并看到这其中的差异性。当然,不能期望所有人会从这个思路去理解。事实上从最后的教学成果看,这个小基地上的“小菜场上的家”的原本真实模样,大家没有真的留意。但是我总是希望学生中有那么一两个人,能够去关注这个要被他们在想象里、在思想上拆除重来的地方,在那些不起眼的、乱糟糟混在一起的城市空间里,那种在生活中奔忙的人们,被城市的经济发展所选择和使用出来的空间所迸发的力量,那么,这个基地的选择就有了一些意义。

图5 虹口1617-展览海报西江湾展场

另外,选择这块基地,还因为我觉得这里也是虹口区最有趣的区域。基地周围有鲁迅公园、虹口龙之梦、虹口体育场等大型城市公园和城市建筑;有3号线那样的高架轻轨线越空穿过;有很多1950年代以前就形成的花园里弄、花园洋房和小尺度的街道;也有1980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和2000年以后开发的高层住宅。这里的路网很复杂,街坊地块总体比较小,但类型丰富多样,和现在城市当中动辄大地块、大尺度的新建区的情形不同,呈现出一种非常具有城市历史发展感的混杂状态,有时甚至很魔幻。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特别适合观察城市建筑的区域,离学生们就读的同济大学也很近。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2016年到2017年在这里做了观察城市当中建筑的改变的调研,着重记录城市建筑随着使用产生的局部变化,形成名为“逆向还原”[1]的城市研究成果[图5]。选择中广菜市场作为课题基地,就是希望学生们通过基地调研,对于周边建筑环境、城市环境、城市的历史沿革产生较为深入的认识,能够感知到城市当中的建筑空间、物质空间的一种变化的力量,因为他们的新的设计对于这里也正是一种改变。

[1]“逆向还原”是阿科米星、冶是、同济CEED 三个团队联展“虹口1617”中阿科米星的城市研究成果。展览研讨会文章参见华霞虹:《走向城市建筑学的可能——“虹口1617展览暨城市研究”研讨会评述》,《建筑学报》2017年9月。

小菜场上的家 第五辑:用设计认知城市

庄慎 王方戟 张斌 著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

ISBN:978-7-5608-9621-2

页数:286

开本:24开

单价: 48.00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级“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在2016年秋季,即三年级第一学期由庄慎、王方戟和张斌三位教师指导的建筑设计课程,其内容包括任务介绍、成果展示和教学讨论。该部分依循一般设计课程的环节,以中国居住发展进程及菜场状况调研、基地调研与局部微更新、社区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三项作业展开,并记录了学生的调研状况、老师的课程点评、最终的评图和图纸呈现等。

第二部分是庄慎老师及其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于2016年至2017年在虹口区对城市中一些建筑物的改变所作的调研成果“逆向还原”,部分成果以插画的形式穿插在其中。调研所列案例有普通的商业裙房、里弄公寓、普通住宅、历史建筑、违章建筑、建筑局部等不同类型。研究主要针对普通建筑物外在局部的变化,对变化的描述不加修饰,保持简单冷静的物质视角。

作者简介

庄慎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张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内页预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