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演播”兴起|“为云而生”的作品还远吗
对艺术团体、艺术家来说,刚刚过去的2020年异常艰难,疫情一度逼停线下演出,甚至来不及开箱便又封箱。好在,云演播给了艺术工作者和热爱艺术的人一个演出、欣赏的新途径,不仅在疫情胶着时期抚慰了人们的心绪,而且为艺术创作打开了新局面,以致有人把2020年称为云演播元年。
是否“元年”或许不急于下定论,但是至少,云演播、云上的艺术生活已经成为行业和艺术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打造高质量云演播,需要在艺术品质、创作理念、受众心理、互动交流、技术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目前,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和相关技术的提供者在考虑,如何让创作更适应云端、如何让云演播更好地服务于观众。
云演播需要专门包装
目前,将线下演出录制然后上线是云演播的主要形式。全球知名的“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就是用高清影像技术手段拍摄舞台艺术作品,一直广受戏剧爱好者好评,近年来,“高清现场”在中国也愈发流行。固然云演播无法还原演出的现场感,但云演播也有着现场演出不具备的优点,突破“还原”的思路做专门设计包装,云演播有着巨大潜力。正如宋宝珍所说,云演播打破了实体剧场物理空间的局限,扩大了虚拟空间戏剧艺术的传播效能,让实体剧场发生了不可逆的真人观演,在互联网中具有了可复制、可审视、可弹幕、可收藏,自由参与的多种可能性。
一屏之隔使得云演播与线下演出存在很大差异。适应舞台演出的灯光,上镜会显得偏暗;舞台上浓淡得宜的妆容,通过镜头近距离拍摄则可能显得过重;舞台上大开大合的调度,通过镜头全景拍摄下来,观众就可能分辨不清舞台上的人物是谁。可见,云演播需要对作品呈现的各个环节做专门调整,既不能脱离舞台艺术的本体,又要符合镜头拍摄、屏幕观看的要求。
▲ 京剧《大宅门》的上线,要求技术团队既要懂拍摄,更要懂戏。
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李卓群编剧、执导的京剧《大宅门》录制过多个版本,并陆续以片段形式上线。李卓群介绍,《大宅门》的录制邀请了具有多年节目制播经验的团队,导演跟舞台演出的各个环节、工种都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从舞美灯光到唱腔表演,整个团队要为云演播协同作战,让镜头成为观众的眼睛,发现美、展现美。“镜头的运用、切换必须与戏剧的情节、节奏,与演员的唱腔、气口相吻合,这要求云演播的技术团队不仅要懂拍摄技术,更要懂戏。”李卓群说。
云演播让传统概念中的舞台艺术突破了舞台疆界,为艺术创作开拓了新的空间。国家大剧院2020年举办的“春天在线”“声如夏花”两个系列在线音乐会,大胆移步换景、走下舞台,充分利用了剧院的空间环境,根据现场情况设计灯光、镜头语言等,并按照音乐的情感节奏适当加入特效,让音乐会的云演播展现出不同于现场聆听的独特魅力。
从表演的角度,云演播也与线下演出不同。黄梅戏名家吴琼说,面对镜头表演,幅度要收缩一些,身段、动作要考虑是否会“出画”等。“对于专门供线上观看传播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表演心态。剧场表演是演员与观众在同一个物理时空共同完成的,有一种呼应和交流,这种呼应和交流无法通过镜头即时进行,那么就需要演员自我调节,保证投入角色、情绪饱满。”吴琼说。
云演播需要技术加持
技术一直为艺术创作、演出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支持,只是在以往谈论艺术创作时,技术受到的关注远不及主题立意、故事人物等层面多。而对于云演播来说,技术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许多院团、剧院的云演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技术的介入以及更新迭代,不仅为云演播提供便利,而且推进着创作层面的创新突破。正如媒体人童薇菁所说,云上的艺术生活是起于技术实践、最终转向内容生产的新形态。
▲ 综艺节目《舞蹈风暴》实现了舞蹈艺术云演播,为观众提供自由缩放观看的全视觉体验。(图片来自网络)
综艺节目《舞蹈风暴》把舞蹈这种舞台艺术通过镜头、屏幕展现给更多观众,尤其是舞蹈展示环节,是典型的舞蹈艺术云演播。据了解,该节目基于5G时代的技术发展,通过120个高清摄像头和60个可以360度拍摄的摄像头拍摄,提供了立体的多机位、网络用户能够自由缩放观看的全新视觉体验。
这种“5G+4K+360度”的多机位拍摄方式,也被应用在演唱会尤其是男团、女团演唱会的云演播上。观众既可以观看全景,也可以聚焦心仪的某一位艺人,一次录制、多角度呈现,满足不同需求,符合云演播分众化的特点。当然,这样精细的全景捕捉也反过来对舞美、灯光、表演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近年兴起的VR技术也为云演播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在“道略演艺”于2020年11月所作的《在线演艺大咖答卷》中,“Sandbox砂之盒”创始人楼彦昕介绍了VR沉浸式剧场为互动表演带来的新变化:演出无需舞美、灯光等设施,只需要在空地上即可进行,演员也可以在各自的线下空间、不必聚于一处,只要同时表演,就可以通过测试捕捉技术进入特定的虚拟空间,并实现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这类技术将对云演播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挑战传统认知中的演出概念。
呼唤“为云而生”的作品
正如上海开心麻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海刚在某论坛所说,把剧场内容直接碎片化、上线,不可能打得过抖音和快手。因而,云演播要探索更加适合于自身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形态。
云演播大量的艺术实践已经引起理论界的重视。“过去我们认为,舞台艺术是一种面对面交流的艺术,必须发生在剧场中,从创意策划到排练、合成、演出,每一个环节都有成规。”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说,“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舞台艺术的创作、呈现可以有其他方式,文艺界应该以更长远、积极的眼光观照、思考这个问题。”
某些作品不适用于剧场和舞台,甚至以传统观念来看,未必可以称为“作品”,但是在云演出的语境中,这类作品却大有可为。曹林说,多年前就有年轻的戏剧人提出,可以采用直播等方式呈现戏剧人在规定情境下的生活片段,这类创意融合了戏剧、影视、真人秀甚至行为艺术等不同概念,很有前瞻性和先锋色彩,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未能落地。云演播深入发展将为这类内容创意提供实施和发挥的空间,创作出“为云而生”的作品并不是梦。
然而,云演播的创新突破又不仅仅是转变观念这么简单。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刘洋认为,曾经,人们一度低估了呈现与传播介质对内容的影响和反作用,互联网和云演播的发展让业界逐渐重视起这个问题。“无论导演、表演还是拍摄、制作,各领域都不缺少人才,通过对话合作打造专门服务于云端的艺术作品并不太困难。”刘洋说,“值得注意的是,‘为云而生’的作品要想长期持续发展,除了要捋顺艺术创作的逻辑,还要捋顺产业市场的逻辑,后者对于守护文化创意行业的原创热情来说不可或缺。”
2021年1月27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云演播”兴起
“为云而生”的作品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