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盗墓贼为何大多寿命不长?其实“损阴德”并非传说,而有现实依据

2021-02-21

早先在2006年左右鬼吹灯跟盗墓笔记先后问世,这两本到现在都还是盗墓一类小说的巅峰。而近些年来,盗墓类小说更是纷纷被改编成了影视剧,虽然影视剧或许不如小说精彩,但也算是让这一类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了人们的眼中。盗墓这一自古就神秘的行业让人们好奇不已。当然,这种文化现象还是不好的,属于不问自取的行为。

盗墓这个行业会兴起还是因为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想法,中国古代人讲究人死之后,在阴间的生活还跟在阳间的一样。所以陵墓的选择、建筑还有随葬生活用品都仿造的世间。春秋时期社会逐渐变成了礼坏乐崩,厚葬的风格越来越多,盗墓的行为也就盛行。就拿1976年发掘的秦公1号大墓来说,这是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

而秦公1号大墓光是盗洞就有247个,其中更是有数十个盗洞直接打进了椁室。从这可见盗墓这一行的昌盛,但往往来说,盗墓贼大多短命。古人迷信,认为是因为盗墓贼们损了阴德,所以短命,但其实这个说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盗墓者之所以短命还是因为这个几个原因,首先就是古墓之内的机关,古人机关的精巧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像什么吊石、机弩这一类,只要一进去就会对盗墓者发起攻击。不过机弩一类可能会经过 漫长的时间失效,但古人的智慧难以想象,也不能完全保证机关失效。一旦遇上没失效的,宝贝还没有得到,小命就玩完了。更狠的还有在暗器上边下毒的,就算是没有刺伤严重部位,被划伤一道也可能会是丧命。

第二个原因是古墓之内的毒气,这也是鬼吹灯的科学说法之一。鬼吹灯指的是墓里的蜡烛忽然熄灭,迷信的人会以为这是墓主人在提醒盗墓者,这东西拿不得。而现代的解释就是古墓之中氧气不够,又或者是尸体一类的有毒物体发生了变化,长期留在墓中可能就会中毒。古墓之中有毒气也是比较常见的,就像秦始皇陵。

根据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而现代学者的勘测发现,秦始皇陵地宫存在明显的汞异常,且位置刚好跟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一样。水银长期在里面形成了一股毒气,一旦打开轻者中毒,重者失去生命。水银还只是其中一种,古人的毒又何止一种。盗墓者长期在里面工作,难免会受其影响,短命也就难免了。

第三个原因是盗洞,不管是官盗还是民盗大多会使用挖洞的方式,挖洞过程中尘土都会飞扬,盗墓者的肺部会受到一些影响。有一些古墓的土部分还混用了朱砂,朱砂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可它也是有毒的,其中汞含量达到了86.2%。少量吸入不会致命,但日积月累,盗墓者的身体也就逐渐变差。

第四种便是古墓中的环境,改编的盗墓类剧中古墓都是干燥的,但实际上的古墓很多都潮湿阴冷。地下水长年累月的侵蚀着古墓,就像是曾侯乙墓。它一开始被发现的时候部分区域就出现了地下水,就连盗洞里都满是淤泥,一度让考古人员认为它已经失去了发掘价值。一个人常年在潮湿的环境中待着,身体怎么会好。

盗墓觅宝之事古即有之,于今尤烈。现代发达的科技技术也给盗墓者带去了方便,但这种行为一直都是被严厉打击的。盗墓者们野蛮的盗掘行为,使得墓葬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往往带来的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他们大多也为此付出了生命、健康的代价,这也算是一报还一报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