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传说春秋时期鲁班发明的这个物件,“出现”在密云?这有位老人有手艺

2021-03-02

今年72岁的李文涛,是密云区十里堡镇靳各寨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却还有着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玩具工艺大师等不同身份,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李文涛花了两年时间,在院子里打造了一座完全采用榫卯结构的木制六角亭。

走进李文涛的工作室兼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木料散发出的天然香气,各种各样的鲁班枕(他自己习惯叫瞎掰凳)摆满了展柜。穿过展厅就是工作间,高高的屋顶下,锛凿斧锯挂满整面墙,大大小小的机械设备应有尽有,其中不少还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专用工具。

这对凿子用了几十年,上面的纯皮凿箍还是李文涛自己编的。从学木匠开始,很多工具都是自己制作。

李文涛口中的瞎掰凳,传说是春秋时期木匠的祖师鲁班发明的,最初是为了在游戏中开发孩子的智力,同时也作为考查徒弟业绩的手段,因此又叫鲁班枕。据说过去学木匠的人必须会做鲁班枕才能出师,然而这门手艺后来就慢慢失传了。

鲁班枕由一整块木板制作而成,各部分环环相扣不能分开,打开时互为支撑,合起来仍是一整块木板。

李文涛利用鲁班锁原理放大制成的椅子,能拆能合,4个方向可以各坐一名儿童,已经被一家幼儿园看中。

“一块木板破三瓣,又有腿来又有面,掰开四脚坐板凳,拢为枕头睡梦甜。”15岁那年,李文涛第一次在姥姥家见到了这种用一块木板制成的老物件,一下就被它那环环相扣又互为支撑的神奇结构吸引住了。当时已经没有人会做了,身为瓦匠的父亲也帮不上忙,李文涛下定决心自己着手复制瞎掰凳。没有凿子,他把家中坏了的铁勺把儿砸扁、削平;没有刀子,就用半截锯条自己打磨。终于在1966年,李文涛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瞎掰凳。从那以后,李文涛拜了村里的老木匠为师,正式成为手艺人。

几十年过去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知之甚少,只有那双积劳成疾却依然苍劲有力的手,诉说着一位手艺人的付出。直到2007年,在李文涛度过了兜里只剩下10元钱的最艰难时刻后,他的鲁班枕制作技艺被评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年过花甲的农民李文涛,重新把制作鲁班枕当作职业。十几年来,鲁班枕在李文涛手中开发出了玩具、椅子、茶桌、琴架等诸多形态和用途,不但走遍了国内大小展会,还成为国际交流的礼物。

闲暇时,沏上一壶茶,李文涛一边撰写书稿一边和老伴儿聊天。

李文涛目前仍在不断尝试研发新的作品,他准备把自己的手艺撰写出书,希望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李文涛最近在为制作“木牛流马”伤脑筋。他拆了一辆旧摩托车的齿轮,但装上去效果并不理想。

(原标题:农民巧匠)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