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个水冶镇三中毕业生的回忆录(十七)

Image 2021-03-04

秋收完毕后,天气渐渐开始转凉。

早上早起去学校上早自习,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初二第一次期中考试后,我们对于新学科,也渐入深水区。

就拿我最喜欢的历史课来说吧。

我之所以喜欢历史,一方面是从小养成的爱听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很多事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经验和教训。

初二的历史课,是从清朝历史开始学起。

清朝中叶以后的那段历史,是每个国人都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苦难、屈辱、落后,不断折磨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尤其是看到清末以来,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无能为力,最终只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去苟合的时候,真的是令人痛心疾首。

曾经有学者抱怨,说现在清宫戏霸占了银屏,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

其实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今天最接近,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是最多的,就连民间传说中,也以清朝时候为最丰富,单是康熙、乾隆、刘罗锅、和珅、纪晓岚、慈禧,就为今天中国的民间传说创造了不少典故,不少老字号和非遗,也纷纷蹭这些清朝历史人物的热度,用他们进行站台背书,别管是不是确有其实。而清末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几乎已经成为当代成功学大师必提及的“圣人典范”,其影响力甚至可以比肩万世师表孔子。

因此,从艺术加工的立场来看,清朝的故事题材无疑创作难度是非常低的,几乎可以像万花筒一样,编写出大量的影视作品。

后来我陆续看了《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走向共和》、《末代皇帝》等影视剧后,蓦然发现尽管清王朝的终结距今仅仅过去一百来年,我们所熟知的不少历史人物,其历史形象已经越发模糊起来。

很多历史课本上曾经非常刻板、立场鲜明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些年一些历史剧作的进一步解读,渐渐显现出其人格的复杂性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李鸿章、慈禧、袁世凯等。

历史人物,往往就是由后人塑造出来的,就像周杰伦《菊花台》中的歌词所写的那样: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物理和几何,这两门新开的课程,也随着我们的学习而进入了深水区,逐渐显露出其“烧脑”的一面。

时至今日,当我回想起当初学习物理、几何时候的情景,我对这些学科已经拥有了全新的认知。其实物理、化学、几何、代数,这些学科从根本上来讲,要表现的是一种思考能力、探索能力,甚至说是描述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哲学思想,比如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和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佛家的因果关系,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是指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认知。我相信几百年前的牛顿,也是先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认知,然后才用数学的语言把它们描绘了出来——而这恰是近几百年来,我们中国的先民所缺乏的一种能力。

中国的传统语言系统,非常注重意会,而忽略了文字本身必须的科学性、客观性、精准性。所以我们古代先贤,创作出了很多辞藻华丽、境界优美的文学作品,却很难写出一篇逻辑清晰、条理清楚、表述精准的科技文献。

好在我们中国的文字包容性很强,近几百年来,通过创新,汉字衍生出了太多新的词句组合,而这些新的词、句,大大提高了汉字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从而也进一步提高了国人的科学理论水平。

就好像一个学文科的人,又在不断恶补理工科专业知识。

我相信,随着汉字的进一步发展和进化,它和科学思想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如果说几百年前科学的探索,是拉丁语系作为开拓者,不断表述、描绘出科学优美、无暇的内容的话,那么我坚信,我们的汉字语言所蕴含的魅力,可以更加将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因为每个单独的汉字,其实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每个汉字的源头,都是我们的先民对生产、生活的一次完美的总结,蕴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这是空洞、平常的拉丁文字母所不具备的。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今天的计算机行业的编程语言,是基于英文字母,靠单词和一些简化的英文,来维护整个程序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可以驱动程序运转、执行。

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对汉字进行创新和升华的情况下,汉字语言何尝不可以作为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而且以国人对之的深刻体会,所能够形成的程序,也许更有利于国人熟知和应用。

也许,这真的不是一种设想!

虽说是回忆录,今天这篇文字,更像是我对二十多年前没能领悟到的东西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感悟、思索。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