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那年今日丨设计大师吕彦直:36年筑起中山一梦

Image 2021-03-22

1929年的今天,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逝世,年仅36岁。在吕彦直的一生中,他设计的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

吕彦直工作照

01

生平经历

吕彦直, 字仲宜,又字古愚,安徽滁县(今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人 。1894年出生于天津。幼年喜爱绘画,8岁丧父,翌年随其姊侨居巴黎,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读书。

金陵女子大学校舍图

1913年毕业,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

吕彦直绘制的设计图纸

1923年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是中国早期由中国建筑师开办的事务所之一。

1924年,他与首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庄俊、范文照、张光忻、巫振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筑界第一个学术团体,旨在发展壮大建筑师队伍,开展学术研究。经数年筹备,至1927年冬始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

吕彦直中山陵设计说明

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向海内外建筑师和美术家悬奖征求陵墓建筑设计图案。9月,他以简朴、庄重的钟形图案(指陵园总体),在40多种设计方案评选中,一逾群雄,荣获首奖。不久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之聘,担任陵墓建筑师,监理陵墓工程。

1927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再夺魁首,从此蜚声海内外。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跋涉于沪宁之间,并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终因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患肠痈在上海不治逝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 。

国民政府嘉奖令

同年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向中国发布第472号褒扬令,全文为:“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事优良,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计画图样,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勚,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遇。此令”

02

主要成就

1.中山陵

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世纪伟人孙中山的陵墓,不仅是一项世纪纪念工程,也是中国近代举办的第一次国际性的建筑设计竞赛。竞赛条例要求“采用中国古式”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

中山陵设计方案

吕彦直的设计毅然采用中国陵墓建筑的离散型布局,摆脱西方集中型建筑惯常以庞大的主体体量彰显纪念性的套路,以体量不大的主体祭堂和三、五座小尺度的门、坊、碑亭,取得陵园整体格调的质朴和造价的节省;他借鉴传统陵墓的规划手法,着力于陵园与自然山体环境的融合,变神道为甬道,变封闭性的陵寝院庭为开放性的广阔石级阶台,取得陵园整体恢弘壮阔的气势;他在祭堂内坐落孙中山坐像,仿照巴黎拿破仑墓作下沉墓圹的墓室,妥善地满足谒陵、公祭、纪念、瞻仰的空间功能;对石坊、陵门、碑亭,他都沿用旧元素而以材质、色彩、装饰母题的更新变换新貌;对主体祭堂,他参照西方古典主义的空间构图“语法”,而以中国建筑构件为“词汇”,融汇出中国式的祭堂新姿;他无意造就的陵园范式“略似一大钟形”,被评委解读为“木铎警世”的“唤起民众”寓意,也为他的设计赢得意外的加分。

可以说吕彦直的确以他的学院派古典主义的建筑功力和对中国官式建筑语言的熟稔,成功地设计了体现功能适应性、空间开放性、经济可行性,既能彰显孙中山精神、又能表现中国建筑精神的永垂史册的纪念建筑。

2.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在孙中山 1921 年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它建造的是集会的会堂,把纪念性的仪礼空间与宣讲空间相结合,更具教育民众的实效;它采用的是 5000 座的超大规模,突显建筑的大效能、高规格和隆重性。这座纪念性会堂建筑设计竞赛的颁布,也把超大型建筑如何呈现中国式建筑风貌的创作课题,提到了当时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日程。

中山纪念堂设计图纸

与中山陵设计竞赛一样,吕彦直同样以出类拔萃的设计,在 28 份应征设计中夺得头魁。他以学院派的理念,参照西方古典主义会堂习用的希腊十字平面模式,设计了大尺度的八角形会堂大厅;底层堂座、廊座和上层 U 形楼座容纳下4600 多席位,大厅体积达5 万立方米,规模之大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吕彦直运用大跨度钢桁架、悬臂式钢桁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新技术,用中国古典建筑词汇“翻译”西方古典建筑,把西式的穹隆屋顶改成中式的八角攒尖顶,把西式的山花、柱式门廊改成中式的重檐门廊、歇山抱厦,配饰上中国式的梁枋、斗棋、彩画、雀替,创造了带有传统组合型殿阁形象的超大型会堂建筑。它是中国近代大跨度空间、大体量会堂建筑设计的突破性进展;也是对大跨度空间、大体量建筑创造中国式风貌的开创性探试。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的宏大壮观和浓郁的中国风貌,与中山陵一样大获盛誉。但是两者的中国式设计路子是不同的。中山陵的设计得以避免大体量建筑,着力于陵园总体境界、空间意韵的塑造;而中山纪念堂则躲不开庞大会堂空间框限与组合型殿阁形象的诸多龃龉。在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国式”创作探索中,如果说中山陵的设计已闪现出融合“中国意”的曙光,那么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则已遭遇到难以摆脱的大体量空间与整体殿堂形象格格不人的困窘。

03

考研真题

东南大学

考察形式:选择题/填空题

华南理工大学

考察形式:绘图题/分析题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