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星堆修文物——三代文物匠人的故事
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
我们对这些三星堆文物充满了敬畏、好奇以及赞叹
但是,在它们与我们“见面”之前
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烦琐的过程——修复
今天,三代三星堆文物修复师
将讲述三星堆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
杨晓邬、郭汉中、谢丽,三星堆文物修护的三代匠人
郭汉中师从杨晓邬,谢丽又是郭汉中的弟子
三星堆文物修护工作,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杨晓邬:耐寂寞而心静 凭心静而成业
“修复这个文物首先要热爱文物,热爱文物要钻研文物,而且就是说要静下心来,才能把文物修复好。”
杨晓邬今年已经74岁高龄,退休之前,主要从事三星堆青铜器文物的修复工作。青铜大立人和青铜神树,都是杨晓邬参与修复的,这两个文物背后的修复故事,可谓一波三折。但是杨晓邬一直以“心静”二字,让自己投身于修复工作。
“青铜大立人是断成两截,被人为敲碎了,断成两截,那么青铜大立人的下半部分,就是下面已经在坑里面(被)氧化得比较厉害了。它已经禁不起这个青铜大立人的重量了,那么我们在修复的时候,就要在竖面下面进行加固。也是经过很多次的修复把这个青铜大立人给修起来了。”
“神树在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从来没有出土过这么大件的(树形)文物,如果要修这个文物就必须要搭脚手架,我们在室内就无法修复,只有在室外,我们也害怕它日晒雨淋,所以说就搭一个棚,在外面搭棚以后,把它一节一节地通过愈合的方式,就像愈合恐龙骨架一样,一节一节地把它愈合好。”
郭汉中:一份担当,一份传承,一份吸收
“我现在把这些老师的重托传给弟子,事实上现在就是一个责任的担当问题。”
郭汉中1984年进入文物修复行业,1986年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出土以后,从事这个青铜器修复。他认为,从事文物修复,是一个担当,一个传承,一个吸收。
“任何事情都是从简单的做到最初的,任何事情从初到深,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增生出什么东西,当你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做了很多事,回过来看的时候,自己也感到是一种沉淀和骄傲的。一个人喜欢做一件事情,最终是没有这种打算,只是说干到几十年过后,对任何事情产生了足够的信心嘛。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有这种自豪感嘛。”
“搞修复的人,他是学无止境,一辈子学不完的。那新的高科技的东西,新的材料,还有就是好的技术,他是不断地总结。干的时间越长,经验越多,做的事情就越细致。应该是完成的任务质量就更高。”
谢丽:很享受一个人安安静静做事情
“文物修复还是需要靠时间来慢慢磨的。”
谢丽,是个安静内向的姑娘,平时很享受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事情。虽然她是个90后,但是在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工作,已经7年时间了。
“其实每一件文物看起来感觉不难,但是你拿到手上它就很难。开始来的话,就是先接触一些陶器嘛,开始就是一些拼对的,就是比较完整的器物,然后清洗了之后就直接粘接这一块,然后慢慢的,就是弄一些有残缺的,需要补配的。就希望自己的修复技术能够有所提高吧,能够让文物修复得更加自然。”
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是一种修炼,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从事三星堆文物修护的一代代人们,用自己对文物修护事业的热爱和敬重,默默地爱着、传承着这项工作。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高晨晨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