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霸占热搜,四川究竟多适合用考古模式打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近日,三星堆遗址新发掘成果霸占热搜,成为舆论场关注的焦点。四川,究竟多适合用考古模式打开?3月20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联韬奋书店主办的萧易《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成都宽窄巷子举办。这本书以微观写史,引入考古发掘的现场,继而通过出土文物复原历史的细节。
《寻蜀记》作者、青年作家萧易长期关注四川文化,曾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年/1941年的广汉》《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空山》《金沙》《古蜀国旁白》等书籍。本次活动中,他向大家分享了该书创作及其背后的故事。
大众熟悉的历史,往往是以通史的方式书写。比如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延续四百余年,它的历史被缩略在《汉书》与《后汉书》中。史学家分配给蜀地的章节,就更为有限。直到今天,大众对于汉代蜀地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列备五都”“锦官城”“文翁兴学”“文君当垆”几个关键词上。
“但可以想象,大汉王朝的每一个郡,每一个县,每一个乡村;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会有无数故事发生,只是未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自然也就鲜为人知了。”分享会现场,萧易说:“在《寻蜀记》中,我选择了一些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近年来,萧易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大量巴蜀地区的石窟、考古相关文章。萧易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合作,始于他26岁时四下安岳,撰写了《安岳石窟》一文。如今,安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其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
此外,十多年间,萧易还写过合江金棺、泸县龙桥群、泸县宋墓、中江塔梁子壁画墓、乐山大佛的“哥哥们”(四川的大佛群落)、梁思成等人的川康古建筑调查、盐源字库塔、平武报恩寺、汉家陵阙、蒲江船棺等。
2008年,萧易在仁寿牛角寨,听当地人把这尊大佛说成是乐山大佛的哥哥,在龙泉驿天落石、资阳半月山,当地人也有同样的说法,说当年为了开凿乐山大佛,曾在蜀地进行了诸多实验,开凿了诸多蓝本。萧易此后又调查了荣县大佛、武官大佛、阆中大佛、涞滩大佛,他发现,这些孤立的大佛,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乐山大佛一经完成,恢宏的体积与庞大的气魄,几乎传遍了蜀地的每个郡县,各地纷纷开凿大佛。所谓蓝本,其实是模仿者”。
“萧易总是能从史书方志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在历史的瀚海中打捞出一枚枚珠玉。”《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乾坤说:“萧易十余年的考古寻访,汇成这本《寻蜀记》,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将四千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理。与其他写四川的书籍相比,《寻蜀记》从考古进入四川历史,从遗址解读巴蜀文化,书中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萧易参与的,而那些荒野中的遗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访、整理的”。
在《寻蜀记》中,萧易对诸多遗址进行了梳理与定位。例如宝墩古城是中国史前第四大古城,有力证明了成都平原也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金沙遗址共出土金器200余件,为商周时期古遗址出土金器最多;中国现存汉阙45处,其中24处在四川,最为集中,独占中国汉阙半壁江山。迄今全国共发现百余座画像棺,九成在四川;四川汉代崖墓的数目为中国之最,画像砖的出土数目也是中国最多。
以万佛寺为代表的南朝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泸州市是四川乃至中国宋墓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又以泸县、合江两县数目最巨;彭州窖藏金银器350件,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宋代金银器窖藏。而四川总体窖藏金银器近500件,约占中国宋代出土金银器一半;泸州市泸县,境内明清龙桥141座,是中国最集中的明清龙桥群。
萧易说:“我们要感谢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因为他们的发掘,并行成报告,我们才有机会从细节中寻找角度,解构历史。”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