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山水画大师何海霞绘画生涯的三次重要转折

Image 2021-03-23

何海霞,满族人,初名福海,字瀛,又字登瀛,后改名海霞。父亲何子元以写字刻板为业,何海霞六岁入私塾开始学习绘画,摹写《芥子园画谱》,1917年何子元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观念,送10岁的何海霞前往琉璃厂“悦古斋”的掌柜韩懿轩为师,从此开始了何海霞的学徒生涯。

何海霞到悦古斋后从日常生活打杂干起,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使他小小年纪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乐古斋门规森严,掌柜的要求徒弟们举止言谈要文质彬彬不失风度,聪明的何海霞在端茶倒水,学习掌柜待人处事的方法,留心听取掌柜与友人谈论的古书画鉴定模仿知识,谨记于心,韩懿轩对何海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学徒第一年要求他在帮工之余从《芥子园》入手临摹。第二年开始临摹吴门画派仇英唐寅等。第三年开始主攻界画楼阁,清朝的袁江、袁耀无疑成为首选,从二元身上和海霞学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打下了扎实的进化功底,后来,张大千界的何海霞的计划也由衷的赞叹,“画亭台楼阁等建筑不用界尺画,而是全用笔走线,有弹性有韵味有厚重感,有别于古人。”韩掌柜因教施材,加上何海霞的聪明刻苦,三年之功,使何海霞对传统中国书画有了全面的认识,掌握了绘画的基本功能。

1920年5月29日,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开始在社会各界广招会画量裁,免费培养五年期满,成绩合格者发叶城证书,望使之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及内在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者。1923年,16岁的何海霞被作为明日画坛复兴之可造之材,选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做研究员。

1933年10月,在中国画学研究会第十次成绩展上,张大千展出了4幅作品,前来参观的何海霞被张大千的作品深深折服,仰慕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便萌发了拜张大千为师的意思,1935年春,姜佩文斋裱画店主人张佩卿引荐,何海霞行跪礼,从此正式纳入大风堂主。初成为何海霞绘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再张大千的精心在栽培下,这一系列活动,奠定了何海霞在画坛能与名家比肩而立的基础。

如果说拜师张大千是何海霞命运中的一次大好转机,那么,结识到石鲁和赵望云无疑是幸运之神的再次眷顾。何海霞曾说,我在陕西的30年,思想艺术上得到石鲁,赵望云的帮助,这是我艺术生活实践所难得的良好机缘。

1984年何海霞被调往北京,这是何海霞衰年变法的开始,也是他绘画生涯的第三个阶段,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前作品中少有的大气磅礴、金碧辉煌、意境悠远、气吞万里的大事业,大气概、大手笔,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光明与正气,壮丽与秀美,欢乐与热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