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大学子传承非遗,让700多年历史的南京白局焕发青春活力

2021-03-24

“这才是秦淮十里风光好,白局一曲难画描。诸位雅士如有兴,金粉之地走一遭……”长衫少年手持瓷碟,风度翩翩,唇齿间,便是金陵城中春水过,满堂华彩技惊人。日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大一学生李书涵登上了江苏卫视《一站到底·青创纪》舞台,现场表演了南京白局。这位“00后”大学生正用他年轻的嗓音,给这门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地方曲艺染上新的色彩。

南京白局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用南京话说、南京话唱,说的是南京的风俗小事,唱的是南京的民间小调,已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白局主要会分为清板、唱和白话三个部分,乐器伴奏有二胡、琵琶以及单皮鼓、板、碟子、踺子等,拥有娱乐性、大众化的特点,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又有“百曲”之称。

初识南京白局,李书涵只觉新奇好听,却因高中语文主题课“分享声音的艺术”真正展开了与之的不解之缘。师承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李书涵在两个月的考察期后,于2018年5月23日成为她的入室弟子。对于这个日子,他一直记得很清楚。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此前并没有乐理基础的李书涵坚持每周挤出三个小时去戏团排练,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自主练习。备战高考期间,尽管无法参加排练,他仍坚持将戏团老师录好的演唱部分反复听练。对他来说,南京白局不仅不会耽搁他的学习,反而能缓解课业压力。“高考前,师傅总会陪我聊天,我也愿意将学习情况跟她分享。那段日子里,我和戏团老师们的感情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李书涵至今已参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公益演出二十余场,南京博物院老茶馆非遗汇演三场,以及一系列非遗宣传演出等等。台下的观众多是游客和老年人。对此,李书涵也有着他的考虑:“毕竟南京白局是用南京话来演出的,多数人都是听个新鲜,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为了解决受众局限的问题,李书涵和剧团一直在进行着努力和尝试。他们用传统曲牌创作主旋律剧目,选择新颖题材原创剧本,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探索专属南京白局的推广之路。

在李书涵看来,眼下正是传承非遗的好时代。“我们既有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也有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只是在流量飞快更迭的漩涡中,南京白局要避免去追赶‘网红潮流’,要找到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正在社会学专业学习的李书涵认为,南京白局就像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人,再内秀,也得会“表达”。所以他会利用社会学中涉及的统计学等知识对南京白局的曲牌等做一些文字整理工作,同时也在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在中小学的课程中加入相关的艺术体验,并开展“云课堂”等,让南京白局不只停留于口口相传。

目前,李书涵除了为二十岁考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做准备之外,还在和学长一起策划将南京白局融入“苏州大学传统文化公益课堂”,也将随“高雅艺术进校园”走进南京的小学,为更多孩子展示传统曲艺的崭新魅力。

说地道南京话,道金陵好风光,街头巷尾,人间烟火,这是南京白局唱出的市井生活,也是这位青年立志要传承的艺术。谈及未来,李书涵表示自己除了南京白局,还将继续学习琵琶、坚持辩论,利用好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优势,给人们创造条件从“听说”到“熟悉”再到“亲近”,让非遗文化不再小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张东润、周天笑

校对 徐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