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博物馆又出圈了!
3月20日和21日,三星堆博物馆迎来了热闹的一个周末,入馆人数达到了5000人以上,相比平时周末的游览人数翻了两番,入馆人数堪比黄金周。
这都是因为三星堆再一次迎来了惊天动地的新发现。眼部有彩绘的铜头像、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青铜神树……500余件重要文物在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中出土。
曾于1986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三星堆遗址,此次实现了科学性考古、多团队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新尝试,丰富了人们对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认知。
博物馆,作为承载文物的重要载体,是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等的文化教育机构,承载着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功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博物馆达3510座,达到建国初期的175倍。逐年增多的博物馆和持续上升的游客量,既是我国文化事业创新的缩影,也体现着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2019年北京市共有157家博物馆,藏品达到6759247件,其藏品数量为全国第一,其中故宫博物馆藏品数186.34万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数140万件。山东省拥有的博物馆机构数为408家,是全国博物馆机构最多的省份。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科技进步,博物馆藏品日益丰富】
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数量170万余件,大多为汉代、唐代的文物,藏品种类以雕塑造像、铜器、陶器居多,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2016年馆区建筑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考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便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和文物修复工作,同时设立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学科,为考古事业的发展与探索培养人才。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在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者取得一系列历史成就的同时,也难免留有一些遗憾。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考古学进入飞跃期。考古学,历史学与博物馆学等学科之间增进交流,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同时面向社会打开大门,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共建。空中摄影,遥感技术,以及数据库系统等新技术的投入使用,使得考古事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创意宣传,博物馆队伍逐渐壮大】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火遍了大江南北,仅一月便在B站收获百万播放。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文物修复者们对职业的热爱,赋予了文物温度和灵魂,也让观众们了解到,一件件古物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千年的原因。
1998年到2019年,我国博物馆从业人数由32135人增加到了107993人,《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的2017年,仅一年内就增长了1.2万人,增长率是往年的两倍还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故宫的大门,亲眼见证一件件被修复的古物和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大学生们自愿来到当地的博物馆担当志愿者,为游客讲解文物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年轻血液的注入,让沉寂多年的博物馆焕发出新的生机。传播理念的进步,结合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服务模式,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接受和喜爱。
【文化创新,博物馆焕发生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大多数的博物馆只能见到老人和孩子的身影。它像一位顽固守旧的老人,自顾自地絮叨着过时的往事,身后摆放的古董落满灰尘。怎样能让博物馆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每一位博物馆人共同的话题。
推出文化创意产品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之一,它可以拉近博物馆和参观者之间的距离,使社会大众能在生动有趣的创意产品中体味文化的魅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打造的“故宫文创”。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共申请了384个文字商标,其对外投资企业共申请了660个文字商标。凭借故宫本身的知名度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当下流行元素,故宫文创推出了诸如“朝珠耳机”、《故宫日历》、国宝色口红等系列产品,每年的产品收益都在10亿元以上。
除了文创产品,当科技与博物馆结合,也会带来全新的体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开启“云看展”时代。国家文物局先后推出了300个网上展示项目,其中包括在线虚拟展览项目188个、数字全景展厅项目90个、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和文物数字化展示项目22个,涉及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科学标本等多个门类,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5G直播导览、3D实景展示、超清大图、沉浸体验、线上互动、网络直播……当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与博物馆结合,奇妙的化学反应随之产生。如布达拉宫直播参观首秀,60分钟内总计观看人数达92万人次,超过了布达拉宫全年150万人次客流量的一半以上。“云看展”让博物馆动了起来,让游客亲近文化、感受历史变得更加方便,也为博物馆事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10年到2019年,我国各省博物馆参观人次逐年递增,其中增长人数最多的是浙江省,博物馆参观人次由1957.2万增长至8029.65万。江苏省博物馆参观人次在各省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2019年达到10034.1万,为各省中最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总接待人次达112225.2万,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逛博物馆成为了年轻群体中的一种时尚。博物馆摆脱了呆板陈旧的冰冷印象,真正成为了文化事业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感受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滋养,体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科学技术的应用,传播理念的进步与经营方式的创新,必将完善我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进一步发挥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编辑:陈 伸 陈凯茵 李涣(实习)
制作:侯轶铭
资料来源:国家文物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光明网、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知网、人民日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