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来殷墟,学考古

2021-04-14

“刚看过三星堆考古发掘的直播,来安阳殷墟就亲自参与考古,这体验真妙。”正在殷墟一处考古工地忙碌的季嘉欣说。

去年11月,河南安阳开启“公众考古模式”,面向全国发布考古志愿者招募“英雄帖”,热爱考古事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年满18周岁,即可报名。一时间,各地考古爱好者纷纷“揭榜”,按批次前来。

湖北大三学生季嘉欣已是第四批志愿者。从田野考古常识培训,到现场观察地层堆积,通过土质、土色的差异来判断遗迹的叠压、打破、共存关系,辨认陶器器型、收集出土文物小件……几天里学到的各种技能让志愿者们开了眼界。

4月8日,考古志愿者季嘉欣(左一)和李盼盼(右一)在学习测量灰坑。新华社记者张浩然摄

“来之前没想到,考古是如此细致的工作,不是探险、挖宝,没有想象中的惊险刺激,当然也有偶尔的惊喜,但更多的是枯燥烦琐的记录,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和耐心。”来自上海的自由职业者陈超说。

对于志愿者们认识上的转变,负责培训的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申文喜并不奇怪,“不少人是通过影视剧、小说了解考古,平时很难真正接触到,就会觉得很神秘,志愿者活动让考古走出了‘象牙塔’。”

除了给志愿者们上课培训,申文喜还负责着工地18个探方的日常考古工作,近来少有休息时间。但这并不影响他给大家上课的热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普及,“大家愿意学,我也很高兴。”

4月8日,在安阳殷墟的一处考古工地上,考古志愿者们听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申文喜讲述操作要点。新华社记者张浩然摄

公众对文物考古的兴趣是高涨的。在武汉给学生们上完课,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马靖宇就匆匆赶来安阳。工作之余,她还是湖北省博物馆等几家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

“能亲自在考古工地实践,还是在殷墟,太难得了,一听说有这机会我就报名了。”马靖宇说,她还到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刷馆”,更直观地学习殷商文化,充实自己的讲解。

河南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各时期历史遗迹遍布全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殷墟遗址,是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迹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它的第一次发掘,被视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4月8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申文喜给考古志愿者们展示并讲解所在工地出土的一件商代残陶豆。新华社记者张浩然摄

从好奇中来,到敬畏中去。安阳市市长袁家健表示,“公众考古模式”旨在让各界人士能够真正地了解考古、走进考古,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带动公众共同保护珍贵文物、弘扬传统文化、守护民族根脉。

据袁家健介绍,活动后续将常态化开展,内容也会逐步丰富,比如开展陶器拼接修复活动,让志愿者们不仅可以学考古,还可以体验修文物,在殷墟这本“大地书”上,研读殷商历史,探究甲骨文、青铜文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