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墓研究

2021-04-14

本书对壁画墓的分区研究主要建立在考古资料基础之上,同时,壁画墓的分区情况也基本符合当时的政治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壁画墓集中的地区是不同时期的几个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说明政治与军事的分割对于各地的文化面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各个政治中心的不断转移,一个朝代的墓葬往往集中发现在某一区域,随着朝代的更替,壁画墓的分布区域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北魏政权的分裂,壁画墓所集中的区域便由原来的洛阳转移到邺城和关中等地。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壁画墓的分区不仅体现了一种空间关系,有时往往也表现为一种时间上的差异。

魏晋南北朝跨越近四个世纪,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理论上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变革与政权的更替并不总是同步进行的,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时常伴随着都城的迁移和人口的流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壁画墓的分期往往与政权更替相一致,政权更替在壁画墓发展演变的历史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此外,由于军事和政治的对立,各地的文化面貌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壁画墓的进一步分期在各地区之间无法同步进行。

政权分立和军事对峙一方面为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而另一方面,与之伴随的军事征服与人口流徙又常常打破地域的阻隔,推动了各地区之间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使之形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极整体。因此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是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对河西地区壁画墓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该地区与中原地区密切的联系。同样,南朝与北朝壁画墓也是在互相的影响和作用中发展演化的。在同一个政权的统治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个不同的小区之间的壁画墓也有不同的特征,同时也处在彼此的联系中,这一点在对北齐壁画墓的分析中可以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来。

魏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过渡性特征表现在一方面继承改造了汉代以来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产生了许多对后继时代有深远影响的新发明。将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就要在研究中时时与汉代、隋唐进行比较。通过对壁画墓“邺城规制”的讨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些壁画墓在中国古代丧葬发展史中过渡性的地位与意义,观察从汉到唐墓葬壁画的具体变化。此外,魏晋南北朝是美术史的转型时期,“邺城规制”的出现,也体现了与礼制相结合的实用美术在这一背景下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一个时期的政治状况必然会在文化上留下烙印,特别是在上层社会的考古学遗存中,这个问题会更为明显,邺城的壁画墓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政治权力对于艺术的影响。

图像分析是壁画墓研究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本书第七、八两部分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借助对于江西南昌火车站东晋3号墓出土的一件漆盘的图像程序的分析,笔者讨论了南北朝墓葬中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为代表的高士题材在墓葬中的含义与功能,认为这些人物画像建立在一种程式化基础之上,原有的人物个性和故事情节被淡化而成为理想化的隐士或神仙的象征。这类题材表达了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丧葬观念,因而受到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喜爱。在这一分析中,笔者强调壁画中的图像是整个丧葬建筑和礼仪行为的一部分,因而对壁画主题的理解不能脱离当时的丧葬观念。

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壁画粉本的借用和改造所产生的图像主题与形式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类现象启发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反思,更自觉地探讨图像之间内在的逻辑与规律。魏晋南北朝文化还包括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利用,这一部分所讨论的青州傅家墓画像石包含双重的文化因素,可以借此观察到中外文化互动的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所发生的变化。祆教美术是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新课题,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青州傅家画像石资料本身也不够完整,因此笔者这一讨论的意义主要还在于提出一点新的问题,而不在于最终解决问题。

笔者在研究中还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和宗教观念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反映。我们认为墓葬壁画所反映的更多是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即使在帝王墓葬中的壁画也必须符合当时通行的对死亡和丧葬的认识,因此这些图像大部分不是精英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像河西地区的魏晋壁画墓,则属于社会中下层。因此,当时所流行的玄学、儒学、佛教、道教等,在图像中的反映与在文献中的反映是有差别的,这些思想与墓葬的关系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讨论。

——————————

本文转自2003-8-13《中华读书报》。

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墓研究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