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人间四月,芳菲未尽,蔷薇花在路旁院墙绽放,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蔷薇是蔷薇科蔷薇属部分植物的通称,主要指蔓藤蔷薇的变种及园艺品种,多是藤本小花,在《中国植物志》中被定名为“野蔷薇”,与玫瑰、月季是近亲。
中国蔷薇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西汉上林苑中就种有蔷薇。东汉《神农本草经》中把蔷薇叫做“营实”,又名墙蘼、墙薇、牛勒、墙麻等,认为它可治疗痹痈,也就是痛风。直至魏晋医书《名医别录》中,才开始称其为蔷薇。
南北朝时期,蔷薇从山野走入宫苑,“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梁文帝萧纲喜爱蔷薇香气怡人,在《咏蔷薇诗》中写“燕来枝益软,风飘花转光。氲氤不肯去,还来阶层香。” 他的弟弟元帝萧绎更是痴爱蔷薇,曾在竹林堂里种了十屋蔷薇,花开时如霞似锦,引来宫女驻足折枝簪花,“倡女倦春闺,迎风戏玉除。近丛看影密,隔树望钗疏。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墙高攀不及,花新摘未舒。莫疑插鬓少,分人犹有馀。”
到了唐代,蔷薇从宫苑走入寻常百姓家。陆龟蒙在蔷薇诗中说“倚墙当户自横陈,致得贫家似不贫。外布芳菲虽笑日,中含芒刺欲伤人。清香往往生遥吹,狂蔓看看及四邻。遇有客来堪玩处,一端晴绮照烟新。”如果院子里有一架蔷薇,贫寒之家都显得不那么穷了。花开时清香四溢,花藤爬满四墙,客人来也有可以赏玩的地方。白居易喜爱蔷薇,他中举后初任县尉时,曾在院中移栽一株蔷薇,“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看到蔷薇花娇态怡人,尚未娶妻的他竟打趣说要以花为夫人,就是不知白县尉怕不怕芒刺伤人了。院中蔷薇最美当属晚唐诗人高骈的这首《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长,绿树阴浓,楼台倒影,微风起,蔷薇满架,一院香气,这就是最惬意的夏日午后。
到了宋代,人们又回到山野寻找自然质朴的蔷薇。姜特立的《野蔷薇》说,“拟花无品格,在野有光辉。香薄当初夏,阴浓蔽夕晖。篱根堆素锦,树杪挂明玑。万物生天地,时来无细微。”万物生于天地,山野间恣意生长的蔷薇被自然赋予了特别的光辉,非是园中精心栽培的花木可比拟的。山中蔷薇美得野性张扬,村郭里的蔷薇则多了几分市井烟火气,宋代王镃在《溪村即事二首》中说,“春深水暖鳜鱼肥,腰筥山童采蕨归。一路蜜蜂声不断,刺花开遍野蔷薇。”漫步溪边,低头看到小溪里肥美的鳜鱼,抬眼望见摘野菜回家的山童,远处蔷薇遍野,引来蜜蜂采蜜,市井喧嚣里的蔷薇,更加自由烂漫。
《白蔷薇图页》马远(南宋)
蔷薇花色繁多,常见的有红、粉、黄、白等,诗人常题咏红蔷薇,如李商隐写“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画家更偏爱白蔷薇,南宋宫廷画家马远这幅白蔷薇花朵硕大,枝叶繁茂,画风清丽活泼,颇具生气,代表了南宋画院花鸟画的典型风貌。
《蔷薇山鸟轴》 华嵒(清)
清代扬州画家华嵒的花鸟画善于捕捉自然界中最生动的天趣。《蔷薇山鸟轴》中一只山鸟栖于蔷薇枝头,引吭高鸣,六七朵素白蔷薇自山石后探出,整幅画作俊逸清新,色彩清丽淡雅,造型自然传神,生动诠释了“花气晴熏日,鸟声娇战春”的诗意。
《缂丝乾隆御制诗花卉册之蔷薇》(清)
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织出花纹图案,犹如雕琢缕刻,富有双面立体感。这副蔷薇缂丝图中题有乾隆御笔诗,画法中既有传统工笔重彩法,又有恽寿平的设色没骨法,沉稳典雅,写实生动,属于清代“院体”花鸟画。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英国著名反战诗人萨松在《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的这句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翻译的最为传神,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只要心间有爱,总会遇上美好。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